Orgelkids進課堂 ,為幼兒園美育打開另一扇窗

會製作《重返80年代》這場融合管風琴、鋼鼓與打擊樂器的有趣音樂會,源自2023年我去北藝大和邦恩莎–Sarah老師排練,小歇時她說結束後她有北藝大的通識課程「麥可·傑克遜」,並說這堂課極受非音樂系學生的喜愛。什麼? 通識課程上春水漾漾的「麥可·傑克遜」,多麼特別!
Sarah老師用熱情的語氣說著: 麥可·傑克遜是一位有著藝術深度的古典音樂愛好者。他不僅熟知貝多芬、莫札特、德布西,更是多次在他的歌曲中融入許多古典音樂;他一直聽古典音樂,這是他絕對喜歡的。如: 普羅高菲夫的《彼得與狼》和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他喜歡德布西的阿拉伯風,喜歡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伯恩斯坦自己也說他是麥可的忠實粉絲。

麥可·傑克遜不僅僅對古典音樂非常熟悉,還在他的專輯和演唱會中採用了不少古典音樂的經典片段: 單曲《歷史》(History) 前奏借用了穆索爾斯基《展覽會之畫》中的《基輔大門》(The Great Gate of Kiev),這首曲子也被用作「麥可·傑克遜世界巡迴演唱會」的前奏。麥可·傑克遜是貝多芬的粉絲。他在1999年的「麥可·傑克遜和朋友們」的音樂會上,在《地球之歌》表演之前演奏了完整的《歡樂頌》,並且他還把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合唱部分作為他歌曲《你會在那裡嗎? Will you be there?》的前奏。《小蘇西little susie》作為麥可·傑克遜最令人難忘的歌曲之一,他在前奏中竟使用了法國管風琴大師杜呂弗雷 (Maurice Duruflé) 《安魂曲》(作品第9號)中的“Pie Jesu”,人文素養很是深厚。

麥可傑克遜是流行樂的天王,在他的世界巡演中,確實通過古典與流行在意境上的融合,讓更多人接觸到了古典音樂。他的歌曲不僅僅是有古典樂,流行樂、搖滾樂等,而是有著他對世界的關懷、對社會美好的期望;而這些對人類至真至純之愛,使得他的音樂總是能一下子就感染到所有人。

我從Sarah老師如數家珍的分享中,了解到更多關於麥可·傑克遜的故事而驚嘆,當下,一場「Back to 1980」–麥可·傑克遜專場音樂會的發想由此展開。

Sarah老師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和選擇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金曲,兩年後,2025年的4/19日,注入活力與生機的《重返80年代》終於將落地【2025屏東演藝廳管風琴音樂節】。

本場⾳樂會由Sarah老師精⼼挑選膾炙⼈⼝的歌曲,不僅喚起熟悉旋律聽眾的青蔥歲月,更讓年輕⼀代透過新穎演繹感受80年代、已消散在歲月深處歌曲的豐富多彩。所有的曲目是流行聲樂經過重新編曲以器樂演奏,為屏東演藝廳增加了一場動人的音符;希望大家都能沉浸在這場與80年代流行音樂文化重新聯結的喜悅中!。

▞《重返𝟖𝟎年代》▚
𝟒/𝟏𝟗(六) 𝟏𝟗:𝟑𝟎 屏東演藝廳-音樂

一場“成功” 的音樂課
A total of 80 kindergarten children came to play together!!! Orgelkids Taiwan.. you are awesome….. Dr. Erin Scheessele,Orgelkids USA

儘管只是和孩子們一小時的約會,我們還是載著小管風琴,開了7個小時的車程,一路沿山顛水涯蜿蜒而至。九彎十八拐的眩暈、月黑風高的淒冷,即便抵達時,夜已深,仍不減推廣兒童管風琴的興致。

這次與我們有約的,是隸屬真耶穌教會的台東成功博愛幼兒園。其創立宗旨,即是以基督的博愛精神,來愛每一個孩子,並提供優質的幼教課程,以期成為地方高品質的幼教機構。

秉持相同的理念,於是我們欣然接受園長的邀約。活動地點在台東成功鎮原住民文物館。園長果然不負基督的博愛精神,難得有如此優質的音樂活動,有教無類地號召鄰近的三所幼兒園師生共襄盛舉、共享佳音。

12/5日早上,80位幸運孩童陸續來到原住民文物館,10餘名老師一起參加了當天的現場觀摩活動。先在一樓參觀了文物,並且有哥哥姐姐導覽。文化洗禮過後,繼續音樂活動。首先由博愛幼兒園負責人柯校長開場,再由比孩子們還頑皮的“楊大哥” 問候眾師生。續由管風琴蔡老師介紹管風琴的構造和特色,並指導接下來進入組裝小管風琴的階段。

此時,擔任「梅苓全人音樂」副總監的怡佩老師,風塵僕僕地自機場趕來。熟練地確認各類教具後,從百寶箱裡拿出一個個節奏樂器:響板、鈴鐺、鈴鼓、手鼓、手搖鈴、三角鐵…..各種樂器琳琅滿目,迅速抓住孩子們的目光。怡佩老師的音樂教學理念就是“天地萬物皆樂器”,真是讓人眼花繚亂!看孩子們玩的多麼happy,全被各種各樣的樂器給吸引住了:長的、短的、大的、小的、五顏六色的等等。在怡佩老師親和而自信的引領下,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樂器合奏了一首《我在這裏快樂》,原來音樂也可以玩啊!輕快與活潑的表演感染了現場老師們紛紛興致勃勃地拿出手機或拍照或錄影,記錄下這個精彩難忘的時刻。原來我們身邊不是沒有音樂,而是是缺少發現音樂的眼睛。怡佩老師與學生互動的現場教學呈現,為幼兒園老師們提供了耳目一新的節奏訓練方法,贏得了現場老師們的共鳴和讚賞。

對這群幼兒來講,管風琴實在有些“超齡”的難以捉摸。但是很想讓幼兒們瞭解管風琴的豐富細節,該怎麼做呢?有人說,物品講述的歷史,比文字記錄的更加公正。組裝小管風琴的展示不僅有它獨特的美感、特殊的用途,更可以帶著幼兒去瞭解管風琴的特別世界。組裝的過程,管風琴穿越了時空來與孩子們相見,每一個組件都有話要說,我們要引導孩子們用雙手去感受,用想像力去接近,用知識儲備去理解,所謂的“視野”,便是由此一點一滴地積累。即便在小小孩的眼裡,小小管風琴有可能是個新奇有趣的 “玩具”,但那又何妨?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獲得對音樂直接的經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不正是引發學習動機的開始嗎?

當一組接著一組,來自不同幼兒園的孩子們,輪番上陣觸摸鍵盤、手動鼓風時,那專注的神情、驚喜的容顏,正在讓孩子們感受到樂器之王—管風琴的神奇魅力,感受藝術的無處不在。我們的身邊就有一座觸手可及的美學寶庫『Orgelkids』。進行一定的動手操作,在遊戲中啟發孩子的思考和快樂,這就是先懂、先尊重、再熱愛的教導兒童文化和藝術的態度。

“Orgelkids行走”的音樂課,是團隊對於管風琴教學的一份熱情、一份執著,一路揮灑激情,一路收穫,再苦再累,無怨無悔。給孩子們帶來藝術享受、把孩子們帶進神奇的藝術世界,幫孩子學會發現美、愛好美、創造美,真正實現了幼少兒音樂的品質教育。

『將管風琴搬進課堂』,這樣的形式讓師生們耳目一新,『不僅開闊了眼界,更是一種享受』。園長說,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小管風琴,以及從怡佩老師所學〜用不同東西發出奇妙聲音的擊樂方法,讓當天的活動獨一無二並受益匪淺。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