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斯圖加特管風琴研習營紀要 Part1

斯圖加特管風琴音樂營第二部分課程則是在它附近的小鎮Obermachtal的一座修道院中展開,帶領學員們參訪鄰近小城中的幾架南德巴洛克代表性樂器。南德的管風琴發展史比起德國其他地區,要偏晚些,很多樂器都屬於巴洛克中後期,甚至有些已具有古典主義的風格了。這個參訪的目的是讓學員演奏歐洲最負盛名的古老管風琴,進一步了解早期管風琴音樂作品的發展,更是學員們將理論應用於實踐的一個絕佳機會。

第一日,我們來到Obermachtal 修道院。簡單的午餐以後,我們在管風琴師Gregor Simon先生的帶領下參觀了修道院的St. Peter und Paul巴洛克式的教堂以及裏面著名的管風琴。這個修道院和教堂擁有非常久遠的歷史,建造時間要追溯到第8世紀。這裏雖歷經千年風霜,卻依舊堅固與聖潔。這台樂器是南德代表性管風琴製琴大師之一Johann Nepomuk Holzhey的作品,建於1775年至1778年,並於2001年到2012年進行大型的修復。南德的管風琴有一個顯著的外觀特點,即和教堂的大片窗戶相結合,在建造中多會根據教堂中的窗戶位置,預留相應空間,琴與窗融為一體,琴窗相嵌(附圖1)。每當演奏者彈奏時,柔和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直射在演奏者身上,仿彿受到了上帝的恩澤般。並且,它們都擁有獨立的分離式演奏台,位於琴的前方處。在音色上,這台琴的基本音色種類齊全,應該多是為唱詩而設,與整個教堂的迴音相互呼應,充滿歌唱性。高音和混合音管嘹亮卻溫暖不刺耳,實在是一台感動人心的樂器(附圖2)。

參觀之後,大家各自回房休息,等待晚上7點的教授音樂會,由系主任Ludger Lohmann教授, Jürgen Essl,教授和Jörg Halubek教授共同演出管風琴的經典作品: 孟德爾松的管風琴奏鳴曲,巴赫的前奏曲與賦格,喬治.莫爾法特(Georg Muffat 1653-1704)的觸技曲等。同樣的曲目,在教堂彈奏,與演奏廳或琴房的效果截然不同。因為教堂四周多是石壁的關係,使得這裡的殘響偏大,也讓樂器所散發的聲音更為延綿,有時聲響則更加渾濁。這在Lohmann教授孟德爾松管風琴第四奏鳴曲的1、4樂章,和Halubek教授的降E大調前奏曲BWV552中充分體現。充足,甚至有些過分的殘響雖然有時讓簧管和混音管音色聽起來過於濃墨重彩,但同時也增強了作品最終章的輝宏氣勢。在如歌的慢板樂章,或需要輕快笛管音色的樂曲中,例如,孟德爾松的慢板或莫爾法特的觸技曲,教堂那飽滿的聲響效果則讓樂曲更加溫暖與歌唱,16分音符的流動盡情地發揮它們俏皮可愛的特性。

音樂會後,教堂負責人安排時間讓每個學員進行試彈,擁有獨自與樂器交流,對話的空間。大家都竭力把握住難得的機會,有的學員甚至夜宿教堂,讓自己能有更多的練習時間,勤奮,執著的精神讓人敬佩。練習時間結束後,大家則前往修道院中的小酒館,與教授們把酒言歡,暢談此次研習營的經歷與收穫。夜幕已低垂,但大家對音樂的熱情卻依舊不歇……
第二日,我們全體人員分為兩隊,一隊由Ludger Lohmann教授帶隊,前往著名的Weingarten大教堂參觀南德管風琴的佼佼者 ——Gabler管風琴,和另一架小巧精美的,位於Wolfegg的Hör管風琴。筆者則跟隨由Jürgen Essl與Jörg Halubek教授帶領的第二隊,前往Leutkirch im Allgäu,Rot and der Rot 小鎮,以及Ochsenhausen參觀三台巴洛克樂器。

第一站我們首先來到位於Leutkirch im Allgäu的皇宮教堂,這裡是當年Waldburg-Zeil王子的府邸 (附圖3)。走進大門,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大片修剪整齊的精緻花園,再往裡走,是一方佇立著精美雕塑的大噴泉,往左邊的山坡下去,還有幾頭難得一見的美麗小鹿,好奇地打量著我們這些突然闖入的陌生人,美好的景致讓大家流連忘返。短暫地參觀停留拍照後,我們前往這裏的禮拜堂,參觀彈奏一台古老的小型管風琴。Essl老師介紹,這是一台伴奏風琴,只有一層手鍵盤,外殼由棕色和金色的鑲金雕花裝飾而成,它也是全巴登符騰堡州的第一台管風琴 (附圖4)。它看上去雖不大,而且很多音管隱藏於牆中,使人無法看清它的全貌,但其「全奏」的音色確又十分剛勁有力,“肺活量”讓人嘖嘖稱奇,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小型樂器。它的笛管音色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是一種,像真絲般的,既柔軟,又有點兒亮晶晶的音色。教授們主張以即興演奏的方式來嘗試這台樂器,幾位德國同學對此很有經驗,各種風格信手拈來,無論是基本8呎音管加上笛管的聖詠合唱式,或笛管加上混音音栓的明亮觸技曲風格,還是加上簧管的法式浪漫派,對他們來說都是小菜一碟,讓我們這些聽眾一飽耳福。這台琴的觸鍵相當有重量和歷史感,要輕鬆地彈奏並不容易。腳鍵盤音域很短,只有一個半八度,且形狀也頗有特色,呈短小的方形,並且黑白鍵分開,中間隔著一定的距離 (附圖5)。它的獨特性更讓我體會一個稱職的管風琴師必須迅速地訓練自己有適應不同樂器的能力,增加了我不斷勇於嘗試,探索新樂器的決心。

緊接著,我們驅車來到20分鐘以外的Rot and der Rot小鎮,參訪St. Verena-ehemalige修道院教堂,這座教堂興建於1777年到1786年,是一座具有古典主義風格的巴洛克式教堂。位於教堂西閣樓處,是一架Johann Nepomuk Holzhey於1793年製造的大型管風琴(附圖6)。他的演奏台位於琴的正前方,規整的裝飾能讓人感受到古典式的優雅,它擁有三層手鍵盤,一層音域不大的腳鍵盤以及40個音栓(附圖7)。Halubek教授介紹,這台琴已經擁有明顯的古典,偏浪漫主義色彩,具體表現為8呎音栓多,音栓種類豐富(附圖8),使得此琴低沉的基礎音色(foundation)更強,更厚實;齊奏音色(Plenum)輝煌的色調,很適合古典時期的作品。可能是因為這個教堂更大的緣故,使得這台琴的笛管音色聽起來更為飄渺,仿彿空氣中的水蒸氣般。它的Tremulant顫音音栓我尤為喜歡,恰到好處,感人肺腑。而它的齊奏音色炯炯有神,絲毫沒有帶刺或者銳利的不適感,讓人猶如沐浴在春天的溫暖陽光中般振奮。在教授短暫的即興示範之後,大家分配時間試琴,並接受教授的指點,每人大約15分鐘。在教堂授課與之前琴房授課顯著的不同便是,老師們會根據這台樂器配和教堂的整體聲效做講解;比如筆者彈奏C.P.E Bach的g小調奏鳴曲,教授就根據這台琴和教堂的音響選擇Plenum的齊奏音色。並且,教授還特別強調,演奏者必須用心去感知歷史性樂器的觸鍵,雖然偏沉,卻不能使蠻勁,而是要科學地感知鍵盤的重量,深淺,然後合理地運用手指和手臂的力量,「要與樂器對話而不是對抗」。學員們準備的曲目相當豐富,都是非常適合這台樂器的南德作曲家,或者是義大利風格的作品,如Pachelbel, George Muffat, Johann Casper Kerll,C.P.E. Bach等。金色的教堂,淡綠的管風琴,潔白的聖母像,多彩的音樂,交織成一幅美好的畫卷。(待續)
文:柯可心 (就讀於斯圖加特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學習大鍵琴與西方早期音樂(Early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