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斯圖加特管風琴研習營紀要 Part2

第二日參觀的最後一台琴,我們來到Ochsenhausen修道院教堂,這個教堂裡有著一架著名南德製琴師Joseph Gabler于1728年到1736年製造的大型管風琴。雖然後來Gabler轉戰Weingarten進行新樂器的修造,但是他還是在1756年以後,對這架樂器進行完善的整修。此架樂器有著四層的手鍵盤,一層腳鍵盤,47個音栓,並且,它是Gabler建造的第一台大型作品,墨綠色的基調,鑲著金邊,精細的雕花,栩栩如生的雕塑,都無不顯示出製琴師的頂尖工藝和創造力。有意思的是,Gabler不僅只考慮到樂器,甚至演奏台周圍,樂隊所使用的譜架等也附帶製作,讓整個閣樓在視覺上更加協調(附圖1)。這架琴的獨特之處,不僅在造型上的精美,它的琴椅是難得一見,固定不可調動的,當演奏者需要演奏第四層手鍵盤時,由於距離較遠,對演奏者的適應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在聽同學們的試彈中,筆者個人感覺,這台琴很適合演奏聖詠前奏曲;有色彩變化的獨奏音栓、銅管音色溫潤,令人愉悅。另一方面,它的第一層鍵盤居然是獨奏鍵盤(Solo),卻多是豐富的基本八呎音管,這讓我相當好奇。一位之前在卡萊斯(Klais)管風琴廠實習過的同學告訴我,這台琴的主鍵盤音色效果,應該是由它的第二層主鍵盤(Great),和第一層的獨奏(Solo)鍵盤聯軸在一起完成的。他解釋到,主鍵盤上的基本8呎音栓和獨奏鍵盤上的基本16尺音栓加在一起更能調配出渾厚的基礎音聲效,真是別出心裁!

第二天的行程就在與三台精美樂器的交流中結束,每台樂器的獨特魅力讓大家的視野更加開拓,更感恩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將德國管風琴製造與管風琴音樂等一批傳統文化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德國管風琴文化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影響深遠,不僅植根在德國人民的日常生活當中,同時也將管風琴的歷史痕跡完整保留,讓名琴保存至今。

第三天是最放鬆的一天,早上大家可以自行選擇休息或參加教堂禮拜,親歷德國南部正宗傳統的天主教儀式,體驗管風琴在古老宗教儀式中的應用。下午五點進行結業音樂會。對於筆者來說,這一天從早晨開始就充滿著緊張與焦慮。我即將在此經歷人生中第一場管風琴音樂會,為大家呈現C.P.E Bach的g小調管風琴奏鳴曲第一樂章,這是我走入專業管風琴學習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之前我從未有過在教堂中正式演奏管風琴的經驗,也從未在本校師生以外的聽眾面前演奏,這讓我非常之緊張。午餐後,我獨自前往教堂進行練習,通過這幾天聆聽同學教授們演奏所留下的印象,我盡力捕捉教堂的聲響效果,力求將這首樂曲的戲劇張力做到最大

下午三點開始,系主任Ludger Lohmann教授針對每位結業音樂會的參與者及他們所彈的曲目進行授課,並為大家設置了音栓。Lohmann教授並未如我之前所預想的那樣,建議我運用齊奏(Plenum)音色,卻只是幫我設置了簡易的8+4+2的組合,弱音部分也只留最簡單的八尺笛管,卻讓這首小調色彩的曲目更為突出,更清澈透明。

隨著教堂音樂會的結束,本次斯圖加特國際管風琴音樂之旅就在多瑙河邊的鐘聲中結束了。這是我第一次親身感受孕育管風琴的文化氛圍;來自世界各地的管風琴愛好者彙聚一堂,度過充實的一周。大師們待人和藹,上課盡心盡力,對於每一處細節都詳盡地分析;不論是大師課、音樂會、參觀教堂還是實際演奏,每一項都對我有巨大的提升。而接觸了世界各地一同學習管風琴的朋友,認識了世界知名的大師教授。又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震撼,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反思。尤其在第二部分的教堂遊歷學習中,從未見過歐洲教堂的我們被這些“富麗堂皇”的建築所深深吸引住了

通過教授們對教堂管風琴歷史的介紹,感受教堂與管風琴渾然一體的滋味。為期7天的大師課,以及3日參觀斯圖加特教堂管風琴的專業鍛煉,更是讓我深刻的理解到,什麼才是真正的“管風琴藝術”。而與大師對話,瞭解大師對待音樂及生活的態度,更為我們樹立了人生的榜樣。

後記: 音樂會系列
第一天教師音樂會的主題為“Passacaglia”,由此次授課的教授們帶來不同類型,不同時期,不同演奏方式的帕薩卡利亞作品,包羅萬象,創意無限,精妙絕倫。

首先由Jürgen Essl教授給大家帶來一首他本人親自改編,法國巴洛克時期作曲家,路易十四的宮廷樂長 —— Jean Baptiste Lully的歌劇“Armide” 帕薩卡利亞序曲。此曲原本是樂隊作品,典型的輕快法式舞蹈曲風韻律;繁多,輕盈的裝飾音;獨具風韻的簧管音色。讓我們對管風琴改編樂隊作品的創作形式和演奏風格,以及管風琴作為一個全能型樂器的特色有一定的瞭解。

接著由系主任Lohmann教授帶來現代作曲家Günter Raphael所創作的一首由芬蘭的聖詠曲發展而來的的帕薩卡利亞舞曲。這首曲子充分反映了當代音樂家們結合現代的作曲技法,讓這古老的曲式激發無限的創作靈感與熱情,煥發出現代主義的風貌。我們依舊能聽到耳熟能詳的頑固低音進行,但作曲家運用各種現代和聲的變奏發展,讓這首曲子呈現出內蘊豐富,音色柔美多變的華麗帕薩卡利亞舞曲。

而後是本次音樂會的最大的亮點,Johannes Mayr教授的即興演奏。他是斯圖加特非常有名的即興演奏大師,出其不意的音栓組合,跌宕起伏的百變曲式,都讓他的演奏充滿智慧。他先帶領全場聽眾們哼唱一段旋律作為頑固低音的主題開場,在此基礎上進行即興創作。這種與眾不同的新穎方式受到了聽眾們的熱烈響應,全場人聲的固定低音支撐著音樂前進,應和教授技巧純熟的即興演奏,時而澎湃,時而輕柔,融入節奏變化,猶如一位妙語連珠的演講者,扣人心弦。最終以輝煌,乾淨俐落的大和絃結束,讓人回味無窮。即興演奏是一位管風琴師必備的重要技能,Mayr教授的演奏,指尖和大腦併發出的靈感,讓音樂充滿了新鮮和智慧,充滿了生命力。

接著是Jörg Halubek教授帶來的,由德國浪漫派作曲家Middelschute所改編的巴赫小提琴第二號無伴奏組曲中,著名的夏康舞曲

Halubek教授雖以早期音樂領域擅長,今天的詮釋著實讓人感動。全曲艱深的鍵盤技術理性控制,精緻流暢的演奏,嫺熟的增音強弱踏板(Swell box)運用讓音樂語句的力度張力極其戲膩,足見其對作品有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

第三天的音樂會主題為“帕薩卡利亞舞曲以及交響風格”上半場由我校的Helmut Deutsch教授帶來李斯特的管風琴代表作品,”Weinen, Klagen, Sorgen, Zagen ” 這是 李斯特 在 1862年 所改編 J.S. 巴哈 的 第12號 清唱劇 ” 哭泣 , 悲嘆 , 憂愁 , 膽怯 ” BWV12的 序曲數字低音主題。和收錄在由A.W. Gottschalg在1872編寫的“管風琴,簧風琴,踏板鋼琴曲集”中的一首,李斯特編定版的巴赫的Passacaglia BWV 582。(Alexander Wilhelm Gottschalg,(1827—1908)德國管風琴家,管風琴教育家,教堂樂長,李斯特的好友與知己。編輯過很多李斯特的管風琴作品,李斯特的三首管風琴作品,都是提名獻給他的。李斯特與他的相識緣於一次散步,經過他所在的教堂,聽到gottschalg練琴,對他的彈奏評價相當高。Gottschalg於1874年到1903年在魏瑪的李斯特音樂學院任教。Deutsch教授彈奏的李斯特版本,Bach的帕薩卡利亞舞曲收錄於Gottschalg編寫的全三卷《管風琴,簧片風琴,踏板鋼琴曲集》(《Repertorium für Orgel, Harmonium oder Pedalflügel》)。

運用巴赫作品中的一系列頑固低音線條組合成新的低音旋律進行創作, Helmut Deutsch教授的演奏充滿浪漫派交響詩的磅礴氣勢。他對帕薩卡利亞的詮繹,相較于傳統的彈奏,構思嚴謹,將不同時代、不同作家、不同風格的作品藝術再現,帶來了很多新的知識和感受。

下半場則是Daniel Roth教授帶來經典的法國古典,浪漫派作品,有Boëly的幻想曲與賦格,與Frack的管風琴大交響曲。Daniel Roth教授不愧為詮釋法國作品的權威,在他的巧手下,樂句是那麼的歌唱,那麼的浪漫含蓄抒情,就像他的法國氣質,風度翩翩,令人心曠神怡。簧管運用歌唱優雅連綿,即使在最終章氣勢恢宏的段落裡,依舊保持謙遜的氣質,夢幻一般的交響詩讓人沉醉…..。

文:柯可心 (就讀於斯圖加特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學習大鍵琴與西方早期音樂Early Music)

▍繼續閱讀其他部落格文章

▍部落格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