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與主同走苦路,因祂為你我走上苦路〜
旅行的方式有很多種,你可以藉由讀萬卷書來認識耶穌、了解世界,當然也能以行萬里路的方式親臨朝聖之路。而這場音樂會則是透過管風琴說書,開啟一場人類史上意義深遠的靈性之旅。加以螢幕上詩句、繪畫、影像、燈光的交織呈現,彷若一齣感人的電影,生動引領眾人共赴耶穌的苦路之行。
音樂家華格納,這位「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 的創造者,他提出作曲家在音樂、劇本、表演、舞台設計方面都當顧及,使作品充滿整體性。藝術不再是單一的呈現。音樂家要追求的,不只是創作完美動聽的音樂。藉由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形式,所呈現出來的藝術更為有力,也更能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十架苦路管風琴交響詩」音樂會,完整實踐了「總體藝術」的精神與美感。
上半場德國畫家史特曼與克洛岱爾詩作的摘錄,同時出現在螢幕以作為每首樂曲的導聆。史特曼創作了十四幅相對應的畫作,重新詮釋耶穌在苦路十四站中每一站的際遇。這一系列畫作,明顯呈現出德國表現主義的藝術風格〜 摒棄形式上的真實感,利用強烈的顏色來表達人物性格與畫家內心的主觀情感。扭曲線條、抽象形體、粗放狂野的美感,揭示出掙扎與衝擊。大筆觸的抽象描繪,看似紛雜的結構,卻有著強大的視覺張力。
系列畫作中反覆出現的色彩,有象徵純潔無瑕、神聖與神性的白色;象徵博愛、受苦、寶血與救贖的紅色;人性中善的象徵色是藍色;以及人性中屬惡的黑色。有些畫面強調的是被釘的手;或站不住的腳;帶著荊棘的頭;揹不動十字架的背。透過衛武營優良的設備,在諾大的螢幕上依然呈現出高品質的影像,使畫作能鮮明有力地感染觀眾,進而引領人從繪畫走入音樂。
舞台燈光也是舉足輕重的一環,掌握了繪畫的色彩語言和樂曲的節奏。雖然就劇場燈光而言,有所謂的「less is more」,然而這場音樂會的燈光設計,延伸了畫布上的色彩,使其在視覺上有連貫性,心理上產生連覺性。不是為了有燈光而燈光,而是將視覺與聽覺做完美連結。從螢幕到舞台到環境,巧妙融合,擴大畫與樂所要表達的意涵,並能和作品互相對話,落實情境與氛圍的製造。
下半場杜普雷「第二號管風琴交響曲」的三個樂章,戲劇張力強烈,情境逼真。搭配詩意的影像創作與豐富的燈光設計,在管風琴音量全開之下,奏出凱旋的恢弘與宣告基督的復活。空間裡聲音波動的震撼,直叫人每個毛細孔都感到興奮。歷年來,此曲除了杜普雷之外,鮮有人能勝任。我們何其有幸,能親聆坤薩瓦教授爐火純青的完美演奏。大師時而如精確的科學家,調整著精巧的機械儀器;時而如優雅的芭蕾舞者,腳步精準、雙手靈敏地翩翩飛舞,展現一人交響樂團的氣勢,與養成不易的琴藝。
安可曲無疑是另一場重頭戲〜 第一首是巴哈聖詠前奏曲「儆醒吧!沈睡的眾人」。此曲別有用心地、原汁原味的呈現音樂廳另一台巴洛克管風琴樂聲,可謂值回票價。旋律在徐徐盛開的玫瑰圖騰燈光之下,好似眾人自沉睡中緩緩甦醒,十分呼應。第二首是法國作曲家維恩Vierne的「西敏寺鐘聲」,以此為大家帶來復活節的祝福。在耳熟能詳的噹噹鐘聲之下,燈光漸亮,餘音漸杳,眾人自溫暖安詳的夢境走了出來…
「十架苦路」並不只是二千多年前耶路撒冷的一條古老道路,乃是與今日世界仍密切相連,屬靈的鄉愁之路。耶穌當年走在這條路上,周遭有許多圍觀的人們,而藉由這場音樂會,希望能帶給觀眾一個經驗〜 這一夜,我們都成了耶穌走苦路的見證人,一如那二千多年前,圍觀的見證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