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伊布克:管風琴奏鳴曲c小調(上)

會製作《重返80年代》這場融合管風琴、鋼鼓與打擊樂器的有趣音樂會,源自2023年我去北藝大和邦恩莎–Sarah老師排練,小歇時她說結束後她有北藝大的通識課程「麥可·傑克遜」,並說這堂課極受非音樂系學生的喜愛。什麼? 通識課程上春水漾漾的「麥可·傑克遜」,多麼特別!
Sarah老師用熱情的語氣說著: 麥可·傑克遜是一位有著藝術深度的古典音樂愛好者。他不僅熟知貝多芬、莫札特、德布西,更是多次在他的歌曲中融入許多古典音樂;他一直聽古典音樂,這是他絕對喜歡的。如: 普羅高菲夫的《彼得與狼》和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他喜歡德布西的阿拉伯風,喜歡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伯恩斯坦自己也說他是麥可的忠實粉絲。

麥可·傑克遜不僅僅對古典音樂非常熟悉,還在他的專輯和演唱會中採用了不少古典音樂的經典片段: 單曲《歷史》(History) 前奏借用了穆索爾斯基《展覽會之畫》中的《基輔大門》(The Great Gate of Kiev),這首曲子也被用作「麥可·傑克遜世界巡迴演唱會」的前奏。麥可·傑克遜是貝多芬的粉絲。他在1999年的「麥可·傑克遜和朋友們」的音樂會上,在《地球之歌》表演之前演奏了完整的《歡樂頌》,並且他還把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合唱部分作為他歌曲《你會在那裡嗎? Will you be there?》的前奏。《小蘇西little susie》作為麥可·傑克遜最令人難忘的歌曲之一,他在前奏中竟使用了法國管風琴大師杜呂弗雷 (Maurice Duruflé) 《安魂曲》(作品第9號)中的“Pie Jesu”,人文素養很是深厚。

麥可傑克遜是流行樂的天王,在他的世界巡演中,確實通過古典與流行在意境上的融合,讓更多人接觸到了古典音樂。他的歌曲不僅僅是有古典樂,流行樂、搖滾樂等,而是有著他對世界的關懷、對社會美好的期望;而這些對人類至真至純之愛,使得他的音樂總是能一下子就感染到所有人。

我從Sarah老師如數家珍的分享中,了解到更多關於麥可·傑克遜的故事而驚嘆,當下,一場「Back to 1980」–麥可·傑克遜專場音樂會的發想由此展開。

Sarah老師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和選擇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金曲,兩年後,2025年的4/19日,注入活力與生機的《重返80年代》終於將落地【2025屏東演藝廳管風琴音樂節】。

本場⾳樂會由Sarah老師精⼼挑選膾炙⼈⼝的歌曲,不僅喚起熟悉旋律聽眾的青蔥歲月,更讓年輕⼀代透過新穎演繹感受80年代、已消散在歲月深處歌曲的豐富多彩。所有的曲目是流行聲樂經過重新編曲以器樂演奏,為屏東演藝廳增加了一場動人的音符;希望大家都能沉浸在這場與80年代流行音樂文化重新聯結的喜悅中!。

▞《重返𝟖𝟎年代》▚
𝟒/𝟏𝟗(六) 𝟏𝟗:𝟑𝟎 屏東演藝廳-音樂

Julius Reubke (1834~1858): The 94th Psalm, Sonata for Organ, c-minor

台灣著名管風琴演奏家林麗卿目前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副教授。德國國立慕尼黑音樂院 (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er München) 畢業,主修管風琴。德國國立德特摩音樂院(Staatliche Hochschule für Musik Detmold) 獲大鍵琴藝術文憑及管風琴最高演奏文憑 (Konzertexamen)。
林老師鑽研著名西方作曲家的經典作品,與本刊的讀者們分享她的獨特詮釋,其具體分析的樂曲理解與音樂意義,必定讓大家讀後受益匪淺。

I

羅伊布克是十九世紀德國傑出的作曲家與鋼琴家,於1834年3月23日誕生在薩森安豪邦 (Sachsen-Anhalt) 的豪斯奈朵夫 (Hausneindorf, 鄰近世界文化遺產–克懷德林堡Quedlinburg),父親是管風琴及鋼琴製造師,羅伊布克在1858年6月3日逝世於比利尼茲 (Pillnitz,近德勒斯登Dresden),享年才二十四。
才氣縱橫的羅伊布克曾就讀於柏林音樂院,並在威瑪 (Weimar) 受教於音樂大師李斯特 (Franz Liszt),很遺憾英年早逝。羅伊布克遺留作品並不多,較著名的有《c小調管風琴奏鳴曲》以及《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均頗受其恩師李斯特 (尤其是鋼琴奏鳴曲) 之影響。羅伊布克的《c小調管風琴奏鳴曲》與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樂曲一開始之旋律、模式與涵義,可說異曲同工。
《c小調管風琴奏鳴曲》是以同一個主題貫穿了全曲,開場由腳鍵盤所彈出之主旋律,在熱烈的快板或輕柔的慢板亦幾乎處處可聞,甚至作為賦格之主題,而樂曲即將結束時,最後一次主題之增值再現,更顯露出其火爆壯烈之面貌。

II

各時期之管風琴奏鳴曲樂風迥異。巴赫的六首管風琴三重奏鳴曲,皆以兩手彈奏不同的鍵盤,腳鍵盤則負責第三聲部,且幾乎都以義大利協奏曲形式完成 (快 – 慢 – 快,三個樂章),聲部透澈清朗,曲風優雅怡人。
至於浪漫派作曲家孟德爾頌之六首管風琴奏鳴曲,則顯然都受到巴赫之影響,其中尤以第六首《d小調奏鳴曲,Op. 65/6》最為著名。較特別的是,它的第一樂章是以「主題與變奏」之曲式寫成的,主題乃源自聖詠旋律「我們在上天的天父」。而中間的樂章是嚴謹的四聲部賦格,末樂章則轉為大調,且換了新的主題,最後溫馨地結束了全曲。
二十世紀之管風琴奏鳴曲則具另番風貌,如德國作曲家蓋茨蒙 (Harald Genzmer, 1909~2007) 之作品。蓋茨蒙是興德密特 (Paul Hindemith, 1895~1963) 的作曲高徒,作品深受其師的影響,其管風琴奏鳴曲第二號 (1956年作),並無明確調性,作曲手法異常自由,即興樂段屢屢浮現,對位技巧亦不缺,類似電腦音樂之音效亦穿插於終樂章,也在多處特意加重腳鍵盤獨奏之份量。

III

《c小調管風琴奏鳴曲》無庸置疑是自巴赫以降至雷格 (Max Reger, 1873~1916 ) 之間的重要經典管風琴作品之一,其艱深技巧已超過十九世紀大部份管風琴曲,甚至超過其恩師李斯特。本曲靈感是來自詩篇第九十四篇:「人類的審判者上帝」,全曲分為三個樂章,而三個樂章的主題都源自同一樂思。
本曲之首樂章導引,一開始由腳鍵盤主旋律引領,再經由甚緩板 “Larghetto” 之過渡,銜接到熱烈的快板,此則由第一聲部的主旋律配以雄厚帶勁的和弦,並頻頻地呈現出,和開頭腳鍵盤主旋律同一之樂想。次樂章則以單純的手鍵盤旋律緩慢地揭開序幕,最高聲部的主旋律輕柔吟唱,仍延續與樂曲起始相同的樂念。即使是終樂章之賦格主題,樂曲起始之樂思仍不可或缺,且逐次加重再現。(待續)

*本文版權屬林麗卿副教授,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