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德行跡之一〡尋找巴赫!(下)

巴赫,一個來自德國中部圖靈根州小村莊的管風琴師,和德國北部大都市的淵緣,就猶如我們今天小城市的青年才俊北上逐夢歷程一樣。巴赫那些年的北漂經歷是怎麼樣的呢?和北德大師們的音樂風格有什麼承襲呢? Jörg Halubek教授帶領我們探尋這主題,並為我們班級籌劃了一次生動有趣的「北德發現之旅」。

第一天的行程,我們參訪位於下薩克森州,施塔德(Stade)小城的「聖科斯梅和達米安St. Cosmae et Damian」教堂。自漢堡下飛機後,我們乘火車大概40分鐘,就來到了這個寧靜小鎮,又走街串巷十分鐘後,教堂柳暗花明地出現在我們眼前了。

幾個世紀以來,這個教堂高聳於這座城市,它以敘利亞雙胞胎兄弟Cosmas和Damian聖徒命名,以此來紀念他們對這城市所做的貢獻,教堂迄今為止一直是該市的地標性建築之一。其獨特的巴洛克式外觀,無論從建造工藝,還是建築美學上說,至今都是歷史文物的僅存珍寶。其中,在1668-75年間,由來自格呂克施塔特(Glückstadt)的管風琴建造家貝倫特·胡斯(Bernhard Huß),和諸多才華橫溢的建造師們,包括年輕的阿爾普.施尼特(Arp Schnitger)所共同建造的巴洛克式管風琴,與教堂建築融為一體、交相輝映,是這間教堂裡最重要的成員之一。因為這台琴,建立了Arp Schnitger工作室的聲譽,使他成為北德管風琴名廠之一。從1675年到1702年,北德的代表作曲家文森特·呂北克(Vincent Lübeck)是這裡的首任管風琴師。至於呂北克的音樂給巴赫的影響,從巴赫的E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566中就能明顯地感受到。四個即興與賦格交替的樂段,和每個樂段中運用的音型和織體,都和呂北克的前奏曲與賦格,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這台樂器碩大豪勁,琴身方正、高踞聖殿之上;棕紅色的琴身,配上金色的雕花裝飾和雕塑,深沉穩重、氣勢大方。配有原始的踩踏式人力鼓風系統,巨大的風箱,使得踩踏鼓風很是辛苦,對於好奇的我來說,確實是個難得的體驗。在我們到來之前,同學們已經先行到達進行試奏了,站在教堂外就隱約能聽見從頂部飄來的琴聲,混合著春日的暖陽和新鮮的北方空氣,沁人心脾。

這台樂器有著三層手鍵盤,一層腳鍵盤和42個音栓,即便在我們這個時代,都能算得上是一個音樂廳規格的樂器,在當時,更是一台巨琴。北德管風琴的腳鍵盤分量很重且孔武有力,每台樂器幾乎都有非常突顯的獨立腳鍵盤音管塔分列兩側,並且音栓配置充足齊全。特別是多個高音混合管的配置,讓北德樂曲中的腳鍵盤獨奏部分,能充分展現演奏者絢麗奪目的腳踏板技巧,並且將樂器腳鍵盤部分的性能和音色發揮到極致。

樂器的不同鍵盤都配置有完整的音栓類型,包括基本音管、巴洛克管風琴具代表性的弦樂管、笛管、明亮尖銳的泛音管、和混合管和簧管,應有盡有。16尺,8尺,4尺,2尺,三度音管,五度音管等等,種類齊全。特別是手、腳鍵盤都擁有主音管的16英尺音色,讓它的宏偉無與倫比。也正因如此,樂器的每個鍵盤都能夠作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小型管風琴來演奏,這也是北德管風琴的另一個特點。而不同音質的簧管與笛管,配合高頻泛音和金屬質感的尖銳混合管組合,讓半音階更具張力,非常適合彈奏北德早期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歷史樂器的機械聯動系統皆能目視並清晰可聞,混合著樂曲的節奏,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Halubek教授接著示範如何探索一台陌生的樂器: 先拉出基本音栓八尺,彈了幾個不同調式的和絃,再從中做幾種變奏,同時變換音高,從八尺基本管,到四尺笛管,來感受不同和絃的張力和音響。教授不急著混搭各種簧管,而是花費大量時間來嚐試、傾聽基本和笛管音色,這讓我覺得頗為不解。但在後來的學習過程和教授錄製巴赫管風琴全集的後製中,我確實體會到,每個樂器的音色,特別是基礎音色以及所用的調律法就是樂器的性格。值得花時間傾聽並細細品味,才能在不同教堂的聲場效果中,找到深具美感的音栓組合。

這台樂器的手鍵盤和腳鍵盤都有當時傳統的短八度(Kurz Oktave),腳鍵盤上最低的八度裡沒有升C的琴鍵,取而代之的是D鍵。並且,不管是音栓的牽引拉動,或是各個鍵盤的觸鍵,都沉穩有力,對於我們訓練歷史樂器實際的演奏帶來莫大的幫助。

下一站,我們將前往呂丁沃斯(Lüdingworth),參訪聖雅各(St. Jacobi)大教堂裡的Schnitger/wilde管風琴。夜色下的小鎮寧靜安詳,但閃亮的琴聲依舊在我腦海中盤旋。不知道明天又會遇到什麼樣性格的朋友呢,我的心和當年的巴赫一樣,充滿著期待!

文:柯可心 (就讀於斯圖加特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學習大鍵琴、西方早期音樂Early Music、與管風琴)

參考閱讀:
1.  教堂官方網站
2. 《Arp Schnitger and his work》作者:Cornelius H. Edskes,Harald Vo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