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音樂~我的靈感啟動

會製作《重返80年代》這場融合管風琴、鋼鼓與打擊樂器的有趣音樂會,源自2023年我去北藝大和邦恩莎–Sarah老師排練,小歇時她說結束後她有北藝大的通識課程「麥可·傑克遜」,並說這堂課極受非音樂系學生的喜愛。什麼? 通識課程上春水漾漾的「麥可·傑克遜」,多麼特別!
Sarah老師用熱情的語氣說著: 麥可·傑克遜是一位有著藝術深度的古典音樂愛好者。他不僅熟知貝多芬、莫札特、德布西,更是多次在他的歌曲中融入許多古典音樂;他一直聽古典音樂,這是他絕對喜歡的。如: 普羅高菲夫的《彼得與狼》和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他喜歡德布西的阿拉伯風,喜歡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伯恩斯坦自己也說他是麥可的忠實粉絲。

麥可·傑克遜不僅僅對古典音樂非常熟悉,還在他的專輯和演唱會中採用了不少古典音樂的經典片段: 單曲《歷史》(History) 前奏借用了穆索爾斯基《展覽會之畫》中的《基輔大門》(The Great Gate of Kiev),這首曲子也被用作「麥可·傑克遜世界巡迴演唱會」的前奏。麥可·傑克遜是貝多芬的粉絲。他在1999年的「麥可·傑克遜和朋友們」的音樂會上,在《地球之歌》表演之前演奏了完整的《歡樂頌》,並且他還把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合唱部分作為他歌曲《你會在那裡嗎? Will you be there?》的前奏。《小蘇西little susie》作為麥可·傑克遜最令人難忘的歌曲之一,他在前奏中竟使用了法國管風琴大師杜呂弗雷 (Maurice Duruflé) 《安魂曲》(作品第9號)中的“Pie Jesu”,人文素養很是深厚。

麥可傑克遜是流行樂的天王,在他的世界巡演中,確實通過古典與流行在意境上的融合,讓更多人接觸到了古典音樂。他的歌曲不僅僅是有古典樂,流行樂、搖滾樂等,而是有著他對世界的關懷、對社會美好的期望;而這些對人類至真至純之愛,使得他的音樂總是能一下子就感染到所有人。

我從Sarah老師如數家珍的分享中,了解到更多關於麥可·傑克遜的故事而驚嘆,當下,一場「Back to 1980」–麥可·傑克遜專場音樂會的發想由此展開。

Sarah老師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和選擇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金曲,兩年後,2025年的4/19日,注入活力與生機的《重返80年代》終於將落地【2025屏東演藝廳管風琴音樂節】。

本場⾳樂會由Sarah老師精⼼挑選膾炙⼈⼝的歌曲,不僅喚起熟悉旋律聽眾的青蔥歲月,更讓年輕⼀代透過新穎演繹感受80年代、已消散在歲月深處歌曲的豐富多彩。所有的曲目是流行聲樂經過重新編曲以器樂演奏,為屏東演藝廳增加了一場動人的音符;希望大家都能沉浸在這場與80年代流行音樂文化重新聯結的喜悅中!。

▞《重返𝟖𝟎年代》▚
𝟒/𝟏𝟗(六) 𝟏𝟗:𝟑𝟎 屏東演藝廳-音樂

Composer Chih-Chieh Lin remarked, “It’s a great pleasure and honor to be ab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summer camp offered by Orgelkids Taiwan. Perhaps it’s a better and more accurate statement saying that the summer camp enriched my life, to which I am deeply grateful for.” I sincerely hope the kids at the summer camp experienced amazing, challenging, and exciting time through the exposure to all the wonderful musical programs, and were personally immersed in the beauty and innocence of the spirit of the music.
Above all, I hope the kids are able to learn and capture the essence of the summer camp:
Encouraging the children to feel the true meaning of happiness, to discover the goodness of one another, and to become noble citizens of the future.

有幸能夠參與Orgelkids Taiwan的夏令營
或許, 應該這麼說
感謝有Orgelkids Taiwan的夏令營參與我的生命

去年, 第一屆管風琴夏令營
蔡老師邀請我寫兩首曲子
我將它們取名為《Reminisce》與《寧》
那是自己在面對生命的課題時
用音樂所交出的一點心得
而今想起, 由衷的感謝在看似獨自面對這些課題之時
有Orgelkids Taiwan、以及純真的孩子們的陪伴
完成了那段時日的心情記事

今年, 第二屆管風琴夏令營
蔡老師邀請我寫四首曲子(希望明年不要變成六首><)
因為疫情的關係, 許多計劃有所變動
直到動筆之時, 都還充滿著許多不確定性
這對我而言是極大的挑戰
最後, 我們決定今年選用幾首作品做改編

雖是改編作品, 卻也有著作曲者私心想傳達的訊息
先聊聊《搖嬰仔歌》
這是第一首決定選用的曲子
2018年時我改編了兒童合唱之父-呂泉生先生的作品, 為Orgelkids Taiwan的主題曲(Organ/Orgelkit Solo)
當作品完成時, 我寫下了這段話
「搖嬰仔歌」是專屬於台灣孩子的搖籃曲,為「Orgelkit」譜寫一段旋律時,我便想起這首「台灣孩子」的歌。

Orgelkit,雖然小巧,卻擁有溫厚的音色,
「搖嬰仔歌」旋律簡單,卻蘊含母親濃厚的愛,
在台灣這塊小小的地土上,也因著無數前輩簡單、執著的付出,
造就出溫厚的台灣、美麗的台灣
願台灣一暝大一寸,在風雨中越來越美麗

兩年後的現在, 特別為夏令營的樂團編制量身定做
重新將當年的主題曲《搖嬰仔歌》,改編成夏令營樂團版本
希望在這疫情蔓延之時, 藉由這首以簡單旋律編織成濃濃的愛的搖籃曲
跟所有台灣孩子們, 分享在這塊小小地土上的無數的淚水、汗水、執著、努力
一同祝福溫厚又美麗的台灣, 在風雨中仍能屹立不搖

接著, 聊聊《丑角-巴西女郎》(Scaramouche-Brazileria)
改編自法國作曲家-米堯(D. Milhaud)的雙鋼琴作品《丑角》組曲 (Scaramouche Suite)中的第三樂章-巴西女郎(Brazileria)。
這首帶有巴西森巴舞曲(Samba)節奏的作品,輕快又充滿濃濃的異國色彩,沒有過於矯飾的旋律,也沒有複雜的曲式架構,又單純又直接,讓人不由自主聞之起舞。「啊~真像是孩子們的天真爛漫」我當時這樣想著,於是決定讓孩子們挑戰一下。
藉由弦樂各聲部以不同節奏型態互相幫襯,形成穩固的3+3+2的伴奏,烘托出單純不做作的旋律,並且讓不同樂器的孩子,都可以輪流演奏優美的旋律。孩子們既要學習伴奏的角色,亦要撐起主奏的大樑,相信在練習與演奏的過程中,應該充滿著挑戰與驚奇!

最後, 關於《送你這對翅膀》
當蔡老師提到希望改編這首耳熟能詳的合唱曲時
我其實有點抗拒(笑)
原因無他, 就是太熟了, 太常聽見了
然, 蔡老師分享了去年參加的孩子非常喜愛這首曲子
並且希望有機會能與大家再次合唱
於是, 蔡老師希望我將其改編成樂團與合唱團的版本
事, 就這樣成了!
既是抱著替孩子圓夢的心情寫的
我便再一次認識這首從兒時就熟到不行曲子
然後, 賦予它新的樣貌!
寫作時, 刻意將樂團的聲部單純化
好讓合唱團的孩子能夠不太費力的歡唱
又在樂曲轉折處, 讓樂團扮演重要的鋪陳角色
將音樂張力帶至更高點, 充滿整個廳堂

當樂曲結束之時, 希望那孩子美夢成真…
當夏令營結束之時, 願每位師長、孩子
能夠藉由音樂的洗滌, 使得我們的生命得以更加美好

林至潔 寫於2020/夏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