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George Ritchie一席談 (下篇) 之4

與George Ritchie一席談 (一)
與George Ritchie一席談 (下篇) (2)_2

本刊委請Dr. Alain Truche (DMA, student of Dr. George Ritchie at UNL.) 聯繫本文作者 Dr. Paul Barte與TAO雜誌授權翻譯轉載,在此一併致謝。

『You have the Guild’s permission to post the article on the Orgelkids Taiwan Facebook page. Copyright 2020, by the American Guild of Organists.
Reproduced by permission of The American Organist magazine.』

Barte:你還參與過一項記錄片及錄音專輯,就是巴哈《賦格的藝術》的CD/DVD,巴哈學者Christoph Wolff也在其中擔任主角。請描述這項工作是怎麼開始的,以及你對做出來的成品有哪些印象。
Rithcie:我這一生最重要的音樂體驗之一,就是1965年在慕尼黑的University Church裡,聽Helmut Walcha用Beckerath管風琴彈奏《賦格的藝術》。當時我整個人完全被震撼到無法形容:因為這些作品的美感,也因為巴哈竟能將知性和感性的表現如此完美融合,並且達到旋律水平層面(持續行進的各個旋律)和垂直層面(讓各個旋律共同創造出一連串豪華的和諧)的驚人平衡。我鄭重立志總有一天要學會這部作品,但我會等到自己覺得準備就緒的時候。我確實也等到錄完巴哈管風琴作品全集的時候。就在我學習並演奏《賦格的藝術》之後,我認識了Will Fraser,他是個英國管風琴家,畢業於劍橋大學英文系,又在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攻讀創意寫作的藝術創作碩士。他到林肯市來參加一場以Willa Cather為主題的研討會,想找我談談向Walcha學習的經驗,作為他正在撰寫的小說的背景。他完成碩士學位之後開了一家名叫Fugue State Films的公司,專門製作管風琴錄音,也拍攝管風琴音樂的記錄片。他在2006年邀請我去錄製《賦格的藝術》,要用亞歷桑那州Scottsdale的Pinnacle Presbyterian Church裡由Richards-Fowkes建造的管風琴,這座琴是按照巴哈時代德國中部的管風琴所建造的。這套雙CD錄音還包含附贈曲目,就是巴哈在譜寫《賦格的藝術》同時所創作的管風琴曲,選自我所錄製的全套巴哈管風琴作品。錄製《賦格的藝術》把我數十年來的作品串在一起,這尤其是因為我運用了Christoph Wolff針對《賦格的藝術》所做的研究,而且我錄完巴哈最後那首未完成的賦格之後,還錄製了我以前的導師Helmut Walcha將這部作品補完的版本。Will Fraser除了雙CD錄音還做了一張DVD,裡面是兩支記錄片,第一支影片是《Desert Fugue》,記敘《賦格的藝術》的歷史背景、我在Scottsdale的管風琴錄音的經過,以及我向Walcha學習的經驗。為了製作這支影片,Fraser訪談了Wolff(他當時是萊比錫的巴哈檔案中心館長),以及Ralph Richards和Bruce Fowkes這兩位管風琴建造家,也有一段是訪問我。第二支影片就是拍攝我介紹《賦格的藝術》的每一個樂曲,除了聆聽樂曲時對情感產生的影響,這套CD/DVD裡面所有的資料,會令聽眾/觀眾對這整部作品得到更多知識上的了解,更詳細認識這部西洋複音音樂的巔峰之作。

https://m.youtube.com/watch?feature=youtu.be&v=RCns3WVwHEg
https://m.youtube.com/watch?feature=youtu.be&v=B1JQIc3e14Y

Barte:你退休後雖然沒有繼續經常公開演奏管風琴,但我知道你並沒有閒著!你曾提到正著手學習巴哈的大鍵琴作品,可以請你多談談嗎?包括,是哪些具體作品,還有你進行的步驟,甚至是一開始的動機?你曾經公開演奏過大鍵琴音樂嗎?還是純粹為了樂在其中?
Ritchie:與別的音樂家相比,我們演奏鍵盤樂器的人最美妙的一點就是,我們可以一坐下來就彈出巴哈那麼多作品,與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心靈之一有這麼親密的聯繫。我熱愛管風琴曲,但是我大半輩子都投入管風琴曲的演奏、錄音、教學,既然只有一輩子可活,我決定退休後每天都要撥時間盡量學習他的大鍵琴作品,這純粹是為了自娛而樂在其中。我所謂「學習」是指真正將音樂內化在心裡,所以我每天至少用一個小時專心練習某個樂曲或樂章,分別記誦每一段旋律(就如Helmut Walcha教我的方法),學著在彈其他旋律的時候把這段旋律唱出來,最後再把全部組合起來。我沒辦法過目不忘,但是這種練習方式讓我可以把整個樂曲連同所有複音的聲線牢記在腦中,就算我不在鍵盤旁邊、例如出遠門踏青的時候,也可以在腦中瀏覽、隨時思索。每個作品都是雙手的實體拼圖練習,也是知性上的挑戰、美學上的珠寶,能夠在心中翻來覆去玩賞這個珠寶,研究各個旋律如何彼此關連、樂思如何發展、整個作品的結構是什麼、各個樂章如何在理論上彼此相連結,這一切都具有永無止境的吸引力。我決定按照巴哈可能用來教學的順序逐一練熟所有曲目,迄今我已經背完了創意曲、交響曲、法國組曲、英國組曲,正要進入《平均律曲集》。每天的這一個小時,以及我用來思索音樂的時間,都帶給我極大的樂趣和難以言喻的收穫。其實我並沒有完全放棄公開演奏,我退休後還曾與另一位大鍵琴演奏家一起在四場音樂會中演奏雙大鍵琴作品,曲目包括巴哈的協奏曲,還有他的兒子Wilhelm Friedemann、Carl Phililpp Emanuel、Johann Christian的作品,以及Nicholas Krebs和Antonio Soler的作品。
Barte:退休之後,除了音樂方面的活動,你們夫妻也經常去旅行,你願意分享當中最精采的部分嗎?
Ritchie:我們很愛好旅行,我還沒退休的時候,除了到歐洲和亞洲的一般文化之旅,我們也很喜歡戶外活動,例如到Wyoming的Wind River Mountains背包旅行,還去過冰河國家公園、奧林匹克國家公園,也會去Salmon River的Middle Fork泛舟,也曾去過阿拉斯加的Tatshenshini River,也曾沿著科羅拉多河遊大峽谷。還有一次我們到厄瓜多爾的亞馬遜盆地生態保護區,後來又去加拉巴哥群島浮潛和賞鳥。退休後我們也持續進行這類的活動。三年前,我們徒步60英哩穿越Oregon東北部壯麗的Wallowa Mountains,用美洲駱駝幫我們載運比較重的行李。我們最近也當志工,在遙遠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協助科學家進行綠蠵龜築巢的研究,還有一次到古巴最西端旅行、浮潛和賞鳥。我們非常幸運能在Oregon的波特蘭生活,這裡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也能每星期都和其他退休人士一起健行和穿雪鞋走雪地,享受Columbia River Gorge、Mount Hood、Oregon海岸絕美的風光,只要健康狀況允許,我們就會繼續。(全文完)

〜Dr. George Ritchie和George Stauffer合著的《Organ Technique: Modern and Early》中文版即將付梓。

這本厚達380頁的教科書,為美國管風琴界近幾十年來影響力最大,引用率最高的音樂論著,在管風琴音樂書中的地位不可撼動。請關注本刊預購優惠與贈書活動。

本文出自”Interview with George Ritchie in February 2020 issues of TAO”

中譯: 劉思潔 (專業翻譯,Orgelkids Taiwan文字同工)

▍繼續閱讀其他部落格文章

▍部落格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