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圖加特2019年管風琴音樂營紀要 Part I

會製作《重返80年代》這場融合管風琴、鋼鼓與打擊樂器的有趣音樂會,源自2023年我去北藝大和邦恩莎–Sarah老師排練,小歇時她說結束後她有北藝大的通識課程「麥可·傑克遜」,並說這堂課極受非音樂系學生的喜愛。什麼? 通識課程上春水漾漾的「麥可·傑克遜」,多麼特別!
Sarah老師用熱情的語氣說著: 麥可·傑克遜是一位有著藝術深度的古典音樂愛好者。他不僅熟知貝多芬、莫札特、德布西,更是多次在他的歌曲中融入許多古典音樂;他一直聽古典音樂,這是他絕對喜歡的。如: 普羅高菲夫的《彼得與狼》和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他喜歡德布西的阿拉伯風,喜歡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伯恩斯坦自己也說他是麥可的忠實粉絲。

麥可·傑克遜不僅僅對古典音樂非常熟悉,還在他的專輯和演唱會中採用了不少古典音樂的經典片段: 單曲《歷史》(History) 前奏借用了穆索爾斯基《展覽會之畫》中的《基輔大門》(The Great Gate of Kiev),這首曲子也被用作「麥可·傑克遜世界巡迴演唱會」的前奏。麥可·傑克遜是貝多芬的粉絲。他在1999年的「麥可·傑克遜和朋友們」的音樂會上,在《地球之歌》表演之前演奏了完整的《歡樂頌》,並且他還把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合唱部分作為他歌曲《你會在那裡嗎? Will you be there?》的前奏。《小蘇西little susie》作為麥可·傑克遜最令人難忘的歌曲之一,他在前奏中竟使用了法國管風琴大師杜呂弗雷 (Maurice Duruflé) 《安魂曲》(作品第9號)中的“Pie Jesu”,人文素養很是深厚。

麥可傑克遜是流行樂的天王,在他的世界巡演中,確實通過古典與流行在意境上的融合,讓更多人接觸到了古典音樂。他的歌曲不僅僅是有古典樂,流行樂、搖滾樂等,而是有著他對世界的關懷、對社會美好的期望;而這些對人類至真至純之愛,使得他的音樂總是能一下子就感染到所有人。

我從Sarah老師如數家珍的分享中,了解到更多關於麥可·傑克遜的故事而驚嘆,當下,一場「Back to 1980」–麥可·傑克遜專場音樂會的發想由此展開。

Sarah老師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和選擇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金曲,兩年後,2025年的4/19日,注入活力與生機的《重返80年代》終於將落地【2025屏東演藝廳管風琴音樂節】。

本場⾳樂會由Sarah老師精⼼挑選膾炙⼈⼝的歌曲,不僅喚起熟悉旋律聽眾的青蔥歲月,更讓年輕⼀代透過新穎演繹感受80年代、已消散在歲月深處歌曲的豐富多彩。所有的曲目是流行聲樂經過重新編曲以器樂演奏,為屏東演藝廳增加了一場動人的音符;希望大家都能沉浸在這場與80年代流行音樂文化重新聯結的喜悅中!。

▞《重返𝟖𝟎年代》▚
𝟒/𝟏𝟗(六) 𝟏𝟗:𝟑𝟎 屏東演藝廳-音樂

對於斯圖加特音樂學院及其管風琴系所來說,每兩年的管風琴音樂營可謂是學校的一件大事。從校長到每位任課老師都極為重視。學院每年也是絞盡腦汁,力求做到獨具一格。今年的音樂營,學院聘請了世界最著名的法國浪漫派演奏家之一,巴黎St.Sulpice大教堂的首席管風琴師Daniel Roth作為特邀嘉賓,因而吸引了世界諸多管風琴愛好者前來,使得外校參與人數達到歷史之最的41人。今年也是第一次,有來自中國與臺灣的師生們參加。在課程設計上,學校別出心裁地,選了一個中心主題“帕薩卡利舞曲與管風琴音樂”來探索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創作技法模式的帕薩卡利亞舞曲。校長Regula Rapp博士也親自出席,與教授們,學員們互動,一起探討這歷史上最重要的舞曲對管風琴音樂的影響。

斯圖加特音樂學院以其豐富的管風琴硬體和雄厚的師資力量而聞名。小小的音樂院裡,居然有11台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特色的樂器,足以演奏各時期、各學派之廣泛曲目,為世界上管風琴配備最好的音樂學院,讓學員們在一棟教學大樓裡就能彈奏、體驗多元的管風琴演奏歷史傳統。這裡,擁有諸多不同才氣的管風琴大師,例如泰斗級的Ludger Lohmann教授,Jon Laukvik教授,現代樂大師Berhard Hass教授,萊比錫巴赫大賽冠軍Jörg Halubek教授等。頂尖的師資為全球慕名而來的管風琴學子們提供為期5天的音樂會,講座,大師班等音樂盛宴。
音樂營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在學院教學大樓進行。5天內課程幾乎滿檔,同學們不僅要有學習的熱情,更要有強健的體魄。上午學員們齊聚一堂,在大音樂廳聆聽Daniel Roth教授關於法國浪漫派管風琴音樂的大師班。由於人數眾多,老師根據學員們準備的曲目,安排相映的彈奏順序,遇到報名相同曲目的學員們,則是分配予不同樂章進行彈奏與授課。
每天的中午1點至2點,學員們可以選擇自由練習,或者參加學校安排的午間小講座。這次的午間小講座有四個主題,分別是:“巴赫的兒子們,法式浪漫交響風格的詮釋,宗教禮儀中的即興演奏以及莫札特的自由與狂想”。下午則是由音樂院的教授們在不同琴房進行授課,每位教授有不同的主題課程,例如:巴赫作品,孟德爾松作品,早期音樂等等。學員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需要進行選課,或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填寫練習琴房,安排練習。在五天的音樂營中,學院將8間琴房優先安排給外校學員,本校生一律不先填寫琴點,充分體現了學院組織工作上的人性化。除此之外,音樂營每天晚上均會安排不同類型的師生音樂會,有帕薩卡利亞主題,有爵士與即興主題,有選拔的優秀學員音樂會。而音樂會後,學院則是按照傳統舉辦晚餐及酒會,大家彼此交流對音樂的理解,對學院的教學,和硬、軟體上的建議和想法,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此次音樂營響應學校“國際化”的號召,配備了翻譯,邁開了音樂營走向國際化關鍵性的一步。
開幕式音樂會精選了管風琴系所最優秀的學生與經典,新穎的曲目。例如: Louis Vierne 的管風琴交響曲與孟德爾松的鋼琴改編曲等。值得一提的是,現代作曲系的Micheal Essl 同學於2016年所創作的打擊樂與管風琴的室內樂作品“Flowing”是音樂會的最大亮點。打擊樂與管風琴的組合一向是現代音樂作曲家們最樂於創作的形式之一。兩種發聲原理不同,性格不同的樂器搭配在一起,總能碰撞出各式新奇的火花。此曲在打擊樂的選擇方面也極富特色,除了傳統的打擊樂器外,亦加入許多新穎的元素,例如:不同的沙漏聲,水罐由不同高度倒水所產生的不同聲效的流水聲,不同物品的打擊聲……,正好與標題“Flowing”相呼應。但令我更加驚奇的是,號稱樂器之王的管風琴這次居然棋逢對手,在旗鼓相當的打擊樂面前,時而會有力不從心的不均衡反應,倒是讓我大感吃驚而大呼過癮。開幕式音樂會博得了大家的喝彩,更讓大家為接下來5天的音樂營和每晚的音樂會充滿了期待。
開幕式後,則由教授們親自上陣,帶領來賓們參觀學校的管風琴。首先由系主任Ludger Lohmann教授帶領大家參觀學校最熱門的450琴房,即學生口中的「Bach Organ」(圖一)。 Lohmann教授選擇了一首巴赫聖詠變奏曲和一首前奏曲與賦格,以精湛的琴藝為大家展示這台琴的音色性能。他解釋到,巴赫的聖詠變奏曲每一段都有不同的個性,不一樣的音色特質,此類曲目最能清楚地表現樂器每個音栓的特色及各類音栓組合的美學。Lohmann教授卓越的演奏技巧和清晰明瞭的講解贏得大家陣陣掌聲。
接著則由Helmut Deutsch教授彈奏孟德爾松的第二管風琴奏鳴曲,來向大家介紹304琴房的德式浪漫派管風琴(圖二),將孟德爾松的優雅風格,如歌般的圓滑奏性能柔和精緻地發揮。接著大家前往303的全能型Goll管風琴(圖三),由即興演奏教授Johannes Mayr示範了一首鮮為人知的,南德古典時期作曲家Kaiser的作品。Goll管風琴齊全的音栓,種類豐富的音色,將這首作品詮釋得個性十足,猶如一個真切、有血有肉、有氣息的人,擁有著不同的喜怒哀樂。
最後,大家前往陳列著三架巴羅克樂器的展廳——301琴房(圖四)。首先由Jörg Halubek教授在義大利式樂器〜一架18世紀原版,購於威尼斯一所教堂的管風琴上彈奏一首義大利早期巴洛克作曲家Storace的夏康舞曲及其變奏。將這台義大利式樂器所特有的,因為中音律調律法(Tuning)音栓音色,以及它所產生的獨特音響效果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後,他又在由著名製琴師Jürgen Ahrend在1996年製造的北德式管風琴上,演奏了巴赫所尊崇的前輩,Buxtehude的作品。將樂器那猶如海風般清新歌唱的木管,和嘹亮的高音音栓清晰地展示在大家面前。最後,Jürgen Essl教授則即興創作了幾段法式巴洛克風格的小曲,將法國巴洛克樂器及其代表性的簧管音色迴盪在大家的耳邊。這場融合管風琴工藝與專業解說的管風琴導覽讓大家眼界大開,並為即將開始的課程做準備。(待續)

撰稿人:柯可心 (就讀於斯圖加特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學習大鍵琴與西方早期音樂(Early Music)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