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格:以 ”BACH” 之名所作之幻想曲與賦格,作品四十六

會製作《重返80年代》這場融合管風琴、鋼鼓與打擊樂器的有趣音樂會,源自2023年我去北藝大和邦恩莎–Sarah老師排練,小歇時她說結束後她有北藝大的通識課程「麥可·傑克遜」,並說這堂課極受非音樂系學生的喜愛。什麼? 通識課程上春水漾漾的「麥可·傑克遜」,多麼特別!
Sarah老師用熱情的語氣說著: 麥可·傑克遜是一位有著藝術深度的古典音樂愛好者。他不僅熟知貝多芬、莫札特、德布西,更是多次在他的歌曲中融入許多古典音樂;他一直聽古典音樂,這是他絕對喜歡的。如: 普羅高菲夫的《彼得與狼》和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他喜歡德布西的阿拉伯風,喜歡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伯恩斯坦自己也說他是麥可的忠實粉絲。

麥可·傑克遜不僅僅對古典音樂非常熟悉,還在他的專輯和演唱會中採用了不少古典音樂的經典片段: 單曲《歷史》(History) 前奏借用了穆索爾斯基《展覽會之畫》中的《基輔大門》(The Great Gate of Kiev),這首曲子也被用作「麥可·傑克遜世界巡迴演唱會」的前奏。麥可·傑克遜是貝多芬的粉絲。他在1999年的「麥可·傑克遜和朋友們」的音樂會上,在《地球之歌》表演之前演奏了完整的《歡樂頌》,並且他還把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合唱部分作為他歌曲《你會在那裡嗎? Will you be there?》的前奏。《小蘇西little susie》作為麥可·傑克遜最令人難忘的歌曲之一,他在前奏中竟使用了法國管風琴大師杜呂弗雷 (Maurice Duruflé) 《安魂曲》(作品第9號)中的“Pie Jesu”,人文素養很是深厚。

麥可傑克遜是流行樂的天王,在他的世界巡演中,確實通過古典與流行在意境上的融合,讓更多人接觸到了古典音樂。他的歌曲不僅僅是有古典樂,流行樂、搖滾樂等,而是有著他對世界的關懷、對社會美好的期望;而這些對人類至真至純之愛,使得他的音樂總是能一下子就感染到所有人。

我從Sarah老師如數家珍的分享中,了解到更多關於麥可·傑克遜的故事而驚嘆,當下,一場「Back to 1980」–麥可·傑克遜專場音樂會的發想由此展開。

Sarah老師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和選擇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金曲,兩年後,2025年的4/19日,注入活力與生機的《重返80年代》終於將落地【2025屏東演藝廳管風琴音樂節】。

本場⾳樂會由Sarah老師精⼼挑選膾炙⼈⼝的歌曲,不僅喚起熟悉旋律聽眾的青蔥歲月,更讓年輕⼀代透過新穎演繹感受80年代、已消散在歲月深處歌曲的豐富多彩。所有的曲目是流行聲樂經過重新編曲以器樂演奏,為屏東演藝廳增加了一場動人的音符;希望大家都能沉浸在這場與80年代流行音樂文化重新聯結的喜悅中!。

▞《重返𝟖𝟎年代》▚
𝟒/𝟏𝟗(六) 𝟏𝟗:𝟑𝟎 屏東演藝廳-音樂

Max Reger (1873~1916): Phantasie und Fuge über den Namen BACH Op. 46

台灣著名管風琴演奏家林麗卿目前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副教授。德國國立慕尼黑音樂院 (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er München) 畢業,主修管風琴。德國國立德特摩音樂院(Staatliche Hochschule für Musik Detmold) 獲大鍵琴藝術文憑及管風琴最高演奏文憑 (Konzertexamen)。
林老師鑽研著名西方作曲家的經典作品,與本刊的讀者們分享她的獨特詮釋,其具體分析的樂曲理解與音樂意義,必定讓大家讀後受益匪淺。

I

雷格是德國著名管風琴作曲家,於1873年誕生在北巴伐利亞菲希德爾山脈 (Fichtel-gebirge) 的小村莊布蘭德 (Brand),1916年逝世於萊比錫 (Leipzig)。早期曾居住於Weiden (Oberpfalz,位於巴伐利亞邦),這也是雷格音樂教育啟蒙之地。求學時期曾師事胡果‧黎曼 (Hugo Riemann, 1849~1919, 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史學家及教育家),在這段期間,雷格已創作了不少作品,爾後,他遷居慕尼黑以及萊比錫、麥寧根 (Meininge) 等地,致力於教學與創作。
除了合唱曲、管弦樂、室內樂之外,雷格主要創作幾乎都是管風琴作品。也因其經典創作,使得巴赫以降的管風琴音樂,幾達藝術頂峰。雷格豐富多產的管風琴作品 (幾乎多達兩百首),多數受到巴赫之影響,其音響之泉源亦來自Brahms, Liszt, Mendelssohn-Bartholdy……等作曲家。雷格喜愛以傳統巴洛克常見之曲式如:幻想曲、觸技曲、夏康舞曲、帕薩卡利亞舞曲……來創作多元樂曲。

II

雷格之作品第四十六號,是以巴赫之名「B-A-C-H」四個音為動機所作之幻想曲與賦格,譜寫於Weiden時期,大約在1900年早春完成。本曲是專為演奏會而寫的大型管風琴樂曲,相較於他在1900年9月所作之宗教音樂 《三首聖詠前奏曲,作品第52號》,這首《以 ”BACH” 之名所作之幻想曲與賦格》則是世俗的,也是典型的交響化管風琴音樂。
這時期之管風琴製造相當蓬勃,且多已偏向巨型之管風琴,有些音栓編制甚至極為浩繁,超越了交響樂團。李斯特與雷格是創作此類交響化管風琴音樂之重要代表。而在法國亦有不少作曲家譜寫交響化的管風琴音樂,較為著名的有:魏道爾 (Widor)、維耶恩 (Vierne)、杜普瑞 (Dupré)、杜呂弗雷 (Duruflé)……等。
雷格應他母親之心願,將這首《以 ”BACH” 之名所作之幻想曲與賦格》獻給管風琴家藍貝格,藍貝格 (J. von Rheinberger, 1839~1901) 是德國著名的管風琴作曲家、演奏家以及教育家,長年居住在慕尼黑。當年藍貝格初閱本曲樂譜之時,由於本曲彈奏難度頗高,竟然曾質疑,是否有人能夠彈奏這首艱難樂曲。

III

“BACH” 四個德文音名,即「降B-A-C–B」四個音,此短短四個音卻是作曲的極佳動機,以此動機作曲的音樂家不乏其人,除了巴赫本人 (《賦格的藝術》之Contrapunctus XIV) 之外,尚有Schumann, Liszt, C. Ph. E. Bach……等。
這首作品的幻想曲氣勢磅礡,主題明確清晰,和聲豐富音響多變。由於主題之特性,因而展現出多處半音進行之旋律,樂音堆疊厚實,層次分明。節奏則採最簡單以致極繁密複雜,部份樂段聲部層疊渾厚,挑戰音栓設定處理之高難度。
幻想曲開始的主題,非常具有排山倒海之氣勢,樂意縱橫,奔放自如。由「降B-A-C–B」簡明動機所形成的主題,頻頻地以模仿、模進之手法再現,精簡的主題非常明顯,而且貫徹全曲,不論是在幻想曲或賦格中,這四個音都清晰可聞。每次主題出現時,都有多樣化的對聲部,而總是以「降B-A-C–B」四個音為骨幹。幻想曲結束時,主題隆重再現,千管齊奏雷霆萬鈞。

IV

IV
賦格以靜寂的慢板開場,仍是以 ”B. A. C. H.”「降B-A-C–B」四個音擴展成賦格主題,由緩慢至快速,循序層疊堆砌,隨後漸急促地,導入五聲部雙重賦格之主題,在此亦巧妙地運用了逆行、反向、增值、減值……等高超的對位技巧,兩個主題最終結合在一起,總是以「降B-A-C–B」四個音為主幹,漸增推進而至高潮,終於讓第一主題以雙聲部六度進行,第二主題則以雙聲部三度 (十度) 進行,兩個主題重疊推進,不斷的加厚超越而至頂端。就在即將結束之時,和幻想曲一開始相似之音型再次盛大登場,更加上第二個賦格主題之迫切急進,就此逼近尾聲,結束時有如凱旋般歡聲雷動。

*本文版權屬林麗卿副教授,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雷格:以 ”BACH” 之名所作之幻想曲與賦格,作品四十六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