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 chemin de la croix op. 29,十架苦路管風琴交響詩》 十架苦路背景故事

會製作《重返80年代》這場融合管風琴、鋼鼓與打擊樂器的有趣音樂會,源自2023年我去北藝大和邦恩莎–Sarah老師排練,小歇時她說結束後她有北藝大的通識課程「麥可·傑克遜」,並說這堂課極受非音樂系學生的喜愛。什麼? 通識課程上春水漾漾的「麥可·傑克遜」,多麼特別!
Sarah老師用熱情的語氣說著: 麥可·傑克遜是一位有著藝術深度的古典音樂愛好者。他不僅熟知貝多芬、莫札特、德布西,更是多次在他的歌曲中融入許多古典音樂;他一直聽古典音樂,這是他絕對喜歡的。如: 普羅高菲夫的《彼得與狼》和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他喜歡德布西的阿拉伯風,喜歡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伯恩斯坦自己也說他是麥可的忠實粉絲。

麥可·傑克遜不僅僅對古典音樂非常熟悉,還在他的專輯和演唱會中採用了不少古典音樂的經典片段: 單曲《歷史》(History) 前奏借用了穆索爾斯基《展覽會之畫》中的《基輔大門》(The Great Gate of Kiev),這首曲子也被用作「麥可·傑克遜世界巡迴演唱會」的前奏。麥可·傑克遜是貝多芬的粉絲。他在1999年的「麥可·傑克遜和朋友們」的音樂會上,在《地球之歌》表演之前演奏了完整的《歡樂頌》,並且他還把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合唱部分作為他歌曲《你會在那裡嗎? Will you be there?》的前奏。《小蘇西little susie》作為麥可·傑克遜最令人難忘的歌曲之一,他在前奏中竟使用了法國管風琴大師杜呂弗雷 (Maurice Duruflé) 《安魂曲》(作品第9號)中的“Pie Jesu”,人文素養很是深厚。

麥可傑克遜是流行樂的天王,在他的世界巡演中,確實通過古典與流行在意境上的融合,讓更多人接觸到了古典音樂。他的歌曲不僅僅是有古典樂,流行樂、搖滾樂等,而是有著他對世界的關懷、對社會美好的期望;而這些對人類至真至純之愛,使得他的音樂總是能一下子就感染到所有人。

我從Sarah老師如數家珍的分享中,了解到更多關於麥可·傑克遜的故事而驚嘆,當下,一場「Back to 1980」–麥可·傑克遜專場音樂會的發想由此展開。

Sarah老師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和選擇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金曲,兩年後,2025年的4/19日,注入活力與生機的《重返80年代》終於將落地【2025屏東演藝廳管風琴音樂節】。

本場⾳樂會由Sarah老師精⼼挑選膾炙⼈⼝的歌曲,不僅喚起熟悉旋律聽眾的青蔥歲月,更讓年輕⼀代透過新穎演繹感受80年代、已消散在歲月深處歌曲的豐富多彩。所有的曲目是流行聲樂經過重新編曲以器樂演奏,為屏東演藝廳增加了一場動人的音符;希望大家都能沉浸在這場與80年代流行音樂文化重新聯結的喜悅中!。

▞《重返𝟖𝟎年代》▚
𝟒/𝟏𝟗(六) 𝟏𝟗:𝟑𝟎 屏東演藝廳-音樂

[smartslider3 slider=”5″]

《十架苦路》這部作品和《受難交響曲,Marcel Dupré – Symphonie-Passion》一樣,最初是一首即興演奏。
杜普雷高超的即興演奏能力得自童年時期,他的父親在埃爾伯夫(Elbeuf)擔任管風琴師,而杜普雷十一歲那年就被指派到12哩外、離巴黎更近的盧昂聖衛維恩教堂 (St. Vivien in Rouen)擔任管風琴師,也經常受邀在盧昂的各教堂晚禱時間即興演奏。父親在週日晚上回到家以後,就會仔細探究杜普雷當天即興演奏進行的情況,包括所彈的格里果聖歌旋律、調式、使用的主題聲部、音栓組合、曲調發展的形式等,他即興演奏的所有內容都要經過父親詳細的分析。

【十架苦路】故事情節中的兩位主要人物就是耶穌與祂的母親。基督一開始是彼拉多庭上的中心人物,祂被判處死刑,被交付十字架並必須自行背上各各他山。在途中祂跌倒三次,也與母親見面,並得到古利奈人西門的協助,以及薇若妮卡的安慰,然後祂對跟在後面行走的婦女說話。故事朝著最後釘十字架的情節進展,杜普雷也高明地描繪基督被釘十字架所受的苦。然後基督被安放在墳墓裡,杜普雷呈現出信心的明亮清朗。馬利亞在這部作品中也占有相當重要的角色,她首先出現在第四站,後面幾站也可以察覺到她的身影。第十站的最後則再次提到道成肉身的神蹟;此外,她也出現在死去的耶穌身邊,當耶穌被取下時,她抱著兒子的身體,目睹祂被安葬。

【十架苦路十四站】

1   耶穌被判死罪
2   耶穌被迫背起十字架
3   耶穌第一次跌倒在地
4   耶穌遇見母親
5   古利奈人西門替耶穌背十架
6   薇若妮卡為耶穌抹淨臉龐
7   耶穌第二次跌倒在地
8   耶穌安慰以色列的婦女
9   耶穌第三次跌倒在地
10  耶穌被剝去衣服
11  耶穌被釘十字架
12  耶穌在十字架上捨生
13  耶穌身體被卸下
14  耶穌被葬在墳墓裡

這十四段音樂都富含性格,充斥著戲劇性,其中有至少十八個不同的主題:有十二種是旋律性的,六種是擬聲的節奏。

旋律主題

1.十字架(第2、5、6、11站):兩組(或三組)上行或下行跳躍的完全四度,前後有升高或降低的大二度音
2.受苦(第3、9、14站):一組級進的下行三連音,位於減五度音程之內
3.救贖(第3、4、5、6、13站):上行的四個音符音群
4.馬利亞(第4、12站):一組下行的大三和弦
5.憐憫(第6站):兩組第三主題的跳進音程,並重複第二主題
6.哀憐(第8、14四站):一組上行的四音音群,前後各有一組重複音群的附點    音型
7.安慰(第8、12站):上行的完全五度,第二個音符有附點;用簧管音栓的聲音表現
8.逼迫(第九站):一個音符重複三次,後面是一個上行的減三和弦
9.道成肉身(第十站):上行的小三度,重複每一組的第二個音符,以重複來表   現接受苦難
10.釘十架(第十一站):將十字架的主題轉位,擴充成完全四度裡第三音的下行跳躍
11.極大的痛苦(第十二站):與救贖的主題類似,第二個音符有附點,且在上行的進行中加上第五個音符
12.救贖的果子(第十四站):受苦主題的轉型,主題升高而非降低

擬聲節奏

13. 眾人(第1站):大三度、小三度、大四度、小四度音程,以半音絢麗地升高
14. 巴拉巴(第1站):名字的節奏
15. 腳步踉蹌或推擠(第2站):合拍的短音,後面接著附點切分音符
16. 疲憊(第3、7、9站):下行的二度音,重複第二個音符,接受苦難
17. 鞭刑(第10站):由下行的四分音符組成幾組三連音,後面跟著升高的七度音,第二組三連音從第一組三連音最後一個音開始
18. 繩子(第13站):四組三連音,形成滑音的半音輪廓

杜普雷的音樂是詩,也是繪畫,因為它的主題是從詩和繪畫的意象而產生。利用音樂的聲音來描繪事物、來表達“象徵”的目的,不管是歡欣、疾苦、平安、創痛、信心、天使等等,都可以運用音樂語言喚起觀眾的幻想和感情經驗。願本場管風琴+現代繪畫的音樂會,能激起觀眾的想像和共鳴,帶來精神的洗禮因而能聽到更美、更遐想的聲音。

音樂會兩首鉅作的曲解,將由旅居維也納的管風琴家吳宜庭老師執筆,她親自一站一站的彈奏複習,不但解讀樂曲各種音型的奧妙,更將介紹從這18個主題所發展出的,上下鍵盤多個區域聲音如何分佈、如何進行對話和對比的完美架構,敬請期待。

本文參考、摘譯自Graham Steed著作,Pendragon Press, 1999出版
“The Organ Works of Marcel Dupré”
翻譯: 劉思潔 (Orgelkids Taiwan 文字同工)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