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的堅守與成長、光榮與夢想|坤薩瓦教授屏東演藝廳管風琴大師班交匯的光亮!
3/16日是備受鼓舞的一天!辛苦坤薩瓦教授的教導與細心講解!
音栓的選擇是一件困難的事,建立好的聲響概念需要不斷地積累和沉澱,這需要慢慢來,細水長流,有坤薩瓦教授的手把手傳授,我們非常有信心會越來越好!學員們說,手指的觸鍵、重量、音組,腦子裡有概念才能指揮手彈出更美妙的聲音;互相傾聽,給了我們很多亮光和力量!這是大師班賦予我們的珍貴協作!大師班的集體課學習,這樣的形式太好了!每個人都能學到很多東西!真的受益匪淺!看到坤薩瓦教授為每位學員精心設置音栓的時候,他毫無保留地告訴我們為什麼要這樣選擇,特別特別特別感動!!
感謝璩雅文老師分享本大師班的心得,雅文老師說這麼精彩的大師班,不寫不快!但仍有未盡之言,請再聽雅文老師娓娓道來!
🌟
從知識脈絡的層面而言,在教導孟德爾頌的奏鳴曲時,教授細述並舉例示範古典時期的奏鳴曲式之啓承轉合結構如何呈現在浪漫樂派的奏鳴曲中。孟德爾頌鋼琴曲「無言歌」的歌唱性,亦展現在管風琴奏鳴曲中。而教授以兩種「不同色彩」處理孟德爾頌典型「精靈般特質」的快速音群,打開了學員的想像空間,令人折服!這些看似「一致」的炫技式快速音群,其實分為兩種:若以 「分解和弦」方式呈現,彈奏時應融合成和弦色彩;若為「非和弦形式,例如音階式」,彈奏的觸鍵則應呈現音粒的俐落與燦爛。
在調整彈奏者的音色、觸鍵時,教授細膩的示範,讓旁觀學員具體聽到看到差異,接著教授並輔以生動的譬喻描述,讓彈奏者心領神會而能立刻作出修正,旁觀學員也即時可對照修正前後的差異。
例如,在教導Widor 第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時,教授示範如何以手臂的律動和重量帶出長樂句線條的同時,以手指的動作達到和弦斷奏的樂曲要求。作曲家要的飽滿壯碩聲響,在身體與手臂的重量及觸鍵的調整後,學員呈現出的音響,從「大象的小碎步」到「大象的沈穩莊重步伐」的差異,立即可見。此外,教授睿智的教學,幫助學員克服此曲中段左手的快速音群,令曲速變慢的問題。
關於雷格的《B-A-C-H幻想曲與賦格》,教授說可以設定15個漸層音色堆疊、累積,並教導如何使主題的堆疊一氣呵成,結構不鬆散,但今天時間有限,就只設定了四組音色。設定了四組音色後,演奏者以三層鍵盤,加上操作漸強漸弱的踏板,達到層次堆疊的效果。
主要還是教授很會教,所以很容易寫心得和收穫!
文: 璩雅文博士 救恩之聲廣播節目《馬丁路德聖詩集》主持人、《馬丁路德的崇拜觀與聖詩賞析》以及《信義宗的崇拜與聖詩傳統》兩本書之作者、信義會與台北信友堂之管風琴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