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屏東演藝廳管風琴音樂節-坤薩瓦教授管風琴大師班】

~有什麼是不可以想像的?

坤薩瓦教授有深厚的學術涵養和知識底蘊,睿智加上豐富的教學經驗,一整天六小時的大師班完全沒有冷場,學員不但自己彈奏的時候收獲滿滿,在聆聽他人上課時亦收獲豐碩。教授不但對音樂細節處理細膩,更提出其如此詮釋背後的邏輯及學理根據,以及示範並解釋如何以觸鍵及身體與手臂重量的調整,達到作曲家的音樂要求,幫助學員可舉一反三,日後練習時有依循的原則。

從知識脈絡的層面而言,在教導孟德爾頌的奏鳴曲時,教授細述並舉例示範古典時期的奏鳴曲式之啓承轉合結構如何呈現在浪漫樂派的奏鳴曲中。

在教導Jean Langlais 的《Trois Esquisses Gothiques》(三首哥德式素描) 時,教授先從作曲家欲呈現法國哪些教堂的管風琴聲響講起,也指出樂曲中聖詠旋律《veni creator spiritus》(聖靈上帝) 如何穿插在樂曲各聲部。當然,音栓的選擇、彈奏者觸鍵的調整以達到聲響的到位以及各聲部的乾淨整齊,是教學的重點。

在調整彈奏者的音色、觸鍵時,教授細膩的示範,讓旁觀學員具體聽到看到差異,接著教授並輔以生動的譬喻描述,讓彈奏者心領神會而能立刻作出修正,旁觀學員也即時可對照修正前後的差異。

例如,雷格的《B-A-C-H幻想曲與賦格》,作曲家要的飽滿壯碩聲響,在身體與手臂的重量及觸鍵的調整後,學員呈現出的音響,從「大象的小碎步」到「大象的沈穩莊重步伐」的差異,立即可見。

在教導Widor 第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時,教授示範如何以手臂的律動和重量帶出長樂句線條的同時,以手指的動作達到和弦斷奏的樂曲要求。此外,教授睿智的教學,幫助學員克服此曲中段左手的快速音群,令曲速變慢的問題。

在教導樂句的歌唱性時,教授不斷強調,彈奏者應以「樂團指揮」自居,教授以邊指揮邊唱的方式示範,甚至要求學員邊彈邊唱,幫助學員依照音樂走向及和聲變化,因應速度上的細膩變化。
在教導巴赫聖詠前奏曲BWV 641 《當我們處於極大的困境時》,教授著重的重點是,第一,「圓滑奏」以及「非圓滑奏」觸鍵選擇的處理原則 (這首聖詠前奏曲是聲樂曲特性,不宜「非圓滑奏」以至旋律線中太多的「洞」,而失去了歌唱的特性),教授甚至順道帶到巴赫的腳鍵盤「只能用腳尖」的迷思;第二,此曲旋律中滿滿的「裝飾奏」應如何自然地「進」、「出」旋律線,若「進」「出」不當,裝飾奏中「不重要」的音就會變成「重要」的音,而影響主旋律的圓滑歌唱特性。教授見解獨到,加上細膩示範,以其深厚的底蘊涵養為基礎,深具說服力。

教授滿滿的幽默感亦令與會者笑聲不斷,例如,「所謂詮釋,是從樂譜分析作曲家的意圖;如果你無法親自問作曲家為什麼這樣寫,那麼你最好就遵從譜上的指示去彈,不要自己修改」。

管風琴令人著迷的原因之一,是一首作品,在不同的琴,往往會有不同的音色聲響。當現場的琴沒有想望的音栓音色時,就必須以其他音栓「組合」出最接近想像與期待的音色。

因為屏東演藝廳是現代管風琴而非浪漫派的管風琴,今天學員們彈奏的作品,在現代管風琴上的音栓選擇,只憑藉聽覺,找出「接近」的聲響的音栓組合。

學員每彈一樂章或一個段落,坤薩瓦教授先從選擇音栓開始,與學員討論音栓的特性,並帶領學員聆聽比較,為何這樣的組合比那樣的組合更好。這樣的教學,大大地幫助學員音栓選擇的能力提升至另一層次!

平時只能在電子管風琴或是小型真管管風琴練習的我們,非常感謝屏東演藝廳提供機會,讓我們能親身體會大型管風琴之厚實飽滿聲響迴盪在舞台空間的臨場感;也由於琴座與管風琴音管位置相距甚遠,演奏者於舞台中央的琴座彈奏後,聲音再從音管傳回演奏者的耳朵有時間差,這時間差的結果,往往使演奏者等聽到聲音才繼續彈下一音符,於是就愈彈速度愈慢;今天演藝廳的琴與空間,提供了學員們練習「適應時間差」的機會,那就是,信任「內在節奏律動並勇敢繼續彈」。

感謝蔡老師安排學員當天和教授共進晚餐,使我們可以繼續就教坤薩瓦教授,問好問滿,能與教授近距離分享交流,取得教授聯絡地址電話,甚至加教授為社交平台的好友,是多麼珍貴的特權!

衷心感激蔡老師面面俱到的貼心安排,包括住宿、餐食、音樂會票券、交通,而最大的彩蛋是,大師班全程清晰的雙機錄影,供學員課後回顧,永久珍藏。

文: 璩雅文博士 救恩之聲廣播節目《馬丁路德聖詩集》主持人、《馬丁路德的崇拜觀與聖詩賞析》以及《信義宗的崇拜與聖詩傳統》兩本書之作者、信義會與台北信友堂之管風琴師。

#屏東演藝廳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