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倫佐‧吉耶米-管風琴獨奏會
五月十九日義大利管風琴家羅倫佐在屏東演藝廳的音樂會導聆後,有位觀眾提出了兩個問題,在此為您解答:
1、 為何這場沒有做手腳的投影布幕,讓觀眾可以看到他的手腳詳細動作?
答: 以筆者在歐洲住了三十多年,聽了無數的管風琴音樂會的經驗。在國外極少有管風琴音樂會會設置投影布幕給觀眾「看」管風琴家的演奏動作。他們已經習慣只用聽覺來感覺這個樂器的音響- 因為大部分的管風琴都架設在教堂後方給合唱詩班及樂團的二樓樓層,琴座是機械式的,直接和管風琴音管主座連接,在教堂典禮儀式進行中,一般會眾只能「聽」却「看不到」。盧曼在台北國家音樂廳及高雄衛武營的獨奏會,因為他演奏的位置距離觀眾甚遠,為了拉近觀眾與演奏家的距離,才特別多编列了投影小組的預算。屏東演藝廳的場地比較小,而且管風琴家在舞台上的琴座上演奏,原則上距離觀眾不是那麼地遠,所以才没有架設投影布幕。盧曼2022年11月在屏東演藝廳的獨奏會,同樣也没有架設投影布幕。
2、在教堂中的管風琴都有相當長的echo, 聲音比在音樂廳中來的立體與殘響效果。那麼,面對不同環境的空間、彈奏速度、及音栓處理,是否也應該做調整?
答: 面對不同的演奏環境,管風琴家掌握速度及樂句連結中的時間點是一門大學問。休止符及音符的實際演奏長度在培訓專業的管風琴家課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範疇,在此可顯示出管風琴家詮釋音樂的功力。場地或樂器影響音響的問題是演奏家隨時隨地要適應的功課,也不止針對管風琴家。演奏者没有一成不變的定律,音樂永遠是瞬間的產物,現場聽的音樂會永遠比聽影音、視頻或CD來得使人感動。至於音栓處理,因為每台管風琴都不同,同首曲子不可能在兩台不同的管風琴上出現同樣的聲響,音栓處理永遠都是要隨琴而變的,也不是在每台琴上什麼作品都能彈。
在歐洲(尤其是德奥地區)受過專業訓練的管風琴家,都對曲目風格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筆者在不同的文章内,一再提出,優秀的管風琴家絕對不是只有手脚功夫,還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音樂知識。禁不起「寂寞」的人,也無法進入管風琴真正的境界。從我開始學管風琴的那一天起,我一直都處於「學習」狀態。記得Orgelkids Taiwan在和瑞士管風琴家吉博威 Guy Bovet 先生協商,簽下他構思撰寫「管風琴樂器介紹」的童書 “小派皮的尋寶之旅”中文版權時,作者堅持這本有聲書要配一張CD出版。出版社說在台灣CD都不流行了,可不可以另弄個DVD的版本。吉博威先生說:「看了DVD的影片後,誰還要翻書來看呢?而且音樂本來就是該用聽的。」視覺可能會導亂聽覺,所以在歐洲的演奏家最常穿黑色的演出服,特別是團體時。因為根據研究,黑色最中性,最不會干擾聽覺的吸收能力。
感謝您的提問及支持Orgelkids Taiwan 籌辦的音樂會,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滿意。
(吳宜庭- 旅奥管風琴家,Orgelkids Taiwan 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