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ürgen Ahrend〡聲音上的考古

會製作《重返80年代》這場融合管風琴、鋼鼓與打擊樂器的有趣音樂會,源自2023年我去北藝大和邦恩莎–Sarah老師排練,小歇時她說結束後她有北藝大的通識課程「麥可·傑克遜」,並說這堂課極受非音樂系學生的喜愛。什麼? 通識課程上春水漾漾的「麥可·傑克遜」,多麼特別!
Sarah老師用熱情的語氣說著: 麥可·傑克遜是一位有著藝術深度的古典音樂愛好者。他不僅熟知貝多芬、莫札特、德布西,更是多次在他的歌曲中融入許多古典音樂;他一直聽古典音樂,這是他絕對喜歡的。如: 普羅高菲夫的《彼得與狼》和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他喜歡德布西的阿拉伯風,喜歡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伯恩斯坦自己也說他是麥可的忠實粉絲。

麥可·傑克遜不僅僅對古典音樂非常熟悉,還在他的專輯和演唱會中採用了不少古典音樂的經典片段: 單曲《歷史》(History) 前奏借用了穆索爾斯基《展覽會之畫》中的《基輔大門》(The Great Gate of Kiev),這首曲子也被用作「麥可·傑克遜世界巡迴演唱會」的前奏。麥可·傑克遜是貝多芬的粉絲。他在1999年的「麥可·傑克遜和朋友們」的音樂會上,在《地球之歌》表演之前演奏了完整的《歡樂頌》,並且他還把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合唱部分作為他歌曲《你會在那裡嗎? Will you be there?》的前奏。《小蘇西little susie》作為麥可·傑克遜最令人難忘的歌曲之一,他在前奏中竟使用了法國管風琴大師杜呂弗雷 (Maurice Duruflé) 《安魂曲》(作品第9號)中的“Pie Jesu”,人文素養很是深厚。

麥可傑克遜是流行樂的天王,在他的世界巡演中,確實通過古典與流行在意境上的融合,讓更多人接觸到了古典音樂。他的歌曲不僅僅是有古典樂,流行樂、搖滾樂等,而是有著他對世界的關懷、對社會美好的期望;而這些對人類至真至純之愛,使得他的音樂總是能一下子就感染到所有人。

我從Sarah老師如數家珍的分享中,了解到更多關於麥可·傑克遜的故事而驚嘆,當下,一場「Back to 1980」–麥可·傑克遜專場音樂會的發想由此展開。

Sarah老師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和選擇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金曲,兩年後,2025年的4/19日,注入活力與生機的《重返80年代》終於將落地【2025屏東演藝廳管風琴音樂節】。

本場⾳樂會由Sarah老師精⼼挑選膾炙⼈⼝的歌曲,不僅喚起熟悉旋律聽眾的青蔥歲月,更讓年輕⼀代透過新穎演繹感受80年代、已消散在歲月深處歌曲的豐富多彩。所有的曲目是流行聲樂經過重新編曲以器樂演奏,為屏東演藝廳增加了一場動人的音符;希望大家都能沉浸在這場與80年代流行音樂文化重新聯結的喜悅中!。

▞《重返𝟖𝟎年代》▚
𝟒/𝟏𝟗(六) 𝟏𝟗:𝟑𝟎 屏東演藝廳-音樂

日前本刊介紹法國管風琴製琴大師Aristide Cavaille-Coll—卡發耶科爾,他是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管風琴建造天才,大大改變法國管風琴的製琴過程,他對於改變全世界管風琴家和聽眾的品味有著權威式的影響。

今天要介紹德國管風琴的製琴與修繕大師Jürgen Ahrend。他將世界聞名的施尼特 Schnitger管風琴加以改進,用金屬管代替木製管,並增加了鍵盤、音栓和腳鍵盤數量,讓名琴保存至今。他大量修繕17世紀管風琴興盛時期的德國古老樂器,讓每台管風琴與建築相配套、結合高新技術的精細手工,成為可以駕馭很多曲目風格的頂尖樂器,促進德國管風琴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使得德國的管風琴入選為世界文化遺產。兩德統一前的一場管風琴音樂會,甚至被視為鼓舞人心的統一“動員令”。

Jürgen Ahrend先生熱愛此行並且全身心投入,2020年4月28日他慶祝90歲生日受訪,本刊特為翻譯以饗讀者,相信Ahrend先生的這些回顧,對讀者們了解德國管風琴的傳承會有所裨益。

〜音樂的世界〜
Jürgen Ahrend: 一次聲音上的考古
2020年4月27日,星期一
Welt der Musik
Jürgen Ahrend: Ein Archäologe des Klangs
Montag, 27. April 2020
Jürgen Ahrend先生認為,沒有人確切地知道那些歷史悠久的樂器在300 年前聽起來是什麼樣的。但是對於那些能夠在閱讀中明白的人,便能夠揭開那些樂器的秘密。有些是可以直接從對古管風琴的測量研究得出,還有一些可以從相近的家族樂器中得到。

〜管風琴重獲新生〜
在過去的兩百多年裡有很多管風琴被重建並且在聲音上進行了改變。這並不是因為受到了戰爭或災害的損壞,而是為了契合當代審美的需要。

Jürgen Ahrend一再經歷這種小型的奇跡,那些被篡改並且部分被損毀,甚至已經被很多人放棄的管風琴重新甦醒並且在幾十年裡被人們不斷彈奏後,已經被很多人重新接受了。 但通常最開始的時候會受到專家們,管風琴家們以及教區的反對。人們這樣形容Jürgen Ahrend,他擁有的Schnitger音管甚至比 Arp Schnitger 本人還多。那五個宏大的經他之手重新運轉的Schnitger管風琴, 至少由幾千根音管組成。然而管風琴師Jürgen Ahrend卻謙虛地反對,說這些並沒有證明。至於他本人也許他並沒有太多話要說。

〜在東弗里斯蘭幸運的巧合〜
在1954年他跟自己的同事Gerhard Brunzma一起創業。公司的地址選在了靠近荷蘭邊境交通便利的Leer-Loga。這真的可以說是很幸運的,因為幾乎沒有任何管風琴景觀像東弗里斯蘭這樣具有如此多的歷史管風琴。這裡可以讓很多年輕的製琴師初顯身手,並迅速在國際上贏得聲譽。

〜持久性原則〜
從最初Jürgen Ahrend和 Gerhard Brunzma 將工作室的員工控制在六個到後來的十個,他們所有的管風琴零件都是自己生產。對音管來說更是如此,從那以後,音管便一直是保證聲音品質和出色的音質最根本的因素。經過縝密思考設計的生產線可以保證在交貨之前及時完成樂器的製造,並且及時的調音。這些始終都由Jürgen Ahrend親自完成。音管在已經完成的狀態下從生產線被送出,這與歷史管風琴製造是一致的。當Jürgen Ahrend在2005年將工作室移交給他的兒子Hendrik 的時候,他便可以回顧一下公司50年的歷史,然後兒子將繼承傳統繼續走下去。

〜Ahrend的早年以及他最令人興奮的修復工作〜
在4月28日Jürgen Ahrend將會滿90歲。在與Hans-Heinrich 的談話中他講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緊接著便開始了他在哥廷根的學徒生涯。儘管他24歲就已經成為大師,但是他的學習生涯並未真正結束。此外他還講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管風琴的修復工作。

來自Hans-Heinrich Raab的報導

圖一,Jürgen Ahrend在他的工作室介紹一件他兒子Hendrik的作品。
圖二,在這台位於cappel 的 Schnitger管風琴上,年輕的製琴師曾聽到過管風琴家Helmut Walcha 的錄音。
圖三, 對Johannes Millensis位於 Emden-Larrelt的管風琴修復是 Jürgen Ahrend和 Gerhard Brunzema早期接到的訂單之一。
圖四,1957年,Jürgen Ahrend 和 Gerhard Brunzema 對位於Uttum的Reformierten教堂內的歷史管風琴進行修復。
圖五,這間位於Uttum具有歷史的石屋是 Jürgen Ahrend曾經的工作室。2005年他將自己的公司交給了兒子Hendrik。
圖六,這台管風琴曾經在1961年被修復。哥德式的外觀風格很明顯,其中的雕刻部分也有被修復。
圖七,1961在教堂裡的管風琴重建,實現追求一種現代和歷史融合的設計語言。
圖八,1978和1983年間 Jürgen Ahrend在Weener 完成他的修復工作,這是五個宏大的Schnitger 管風琴之一。
圖九,20世紀80年代初Jürgen Ahrend 曾在北部修復這個Arp Schnitger 最驚人的一台管風琴。
圖十,20世紀90年代,Jürgen Ahrend曾修復這台在漢堡的世界聞名的 Schnitger管風琴,當時因戰爭被燒毀的管風琴外觀也同樣需要修復。
翻譯: 劉文娜 (威瑪李斯特音樂學院研究生,主修音樂學,輔修音樂管理)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