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George Ritchie一席談 (下篇) 之3

與George Ritchie一席談 (一)
與George Ritchie一席談 (一)_3

本刊委請Dr. Alain Truche (DMA, student of Dr. George Ritchie at UNL.) 聯繫本文作者 Dr. Paul Barte與TAO雜誌授權翻譯轉載,在此一併致謝。

『You have the Guild’s permission to post the article on the Orgelkids Taiwan Facebook page. Copyright 2020, by the American Guild of Organists.
Reproduced by permission of The American Organist magazine.』

Barte:要錄製管風琴音樂,這個行動似乎充滿著特別的挑戰,畢竟現實條件就是並不理想的聲音環境,樂器本身偶爾也很不合作,然後還有別的問題。你錄製巴哈管風琴全集的過程中遇到過甚麼特殊的挑戰嗎?
Ritchie:對我而言,最困難的挑戰就是在教堂錄音,因為教堂和錄音室截然不同,有太多東西無法掌控。例如有幾座最好的管風琴是在鬧市街區的教堂裡,車水馬龍的聲音在教堂內也可以清楚聽到,所以至少那些比較輕柔的樂章和段落就必須在半夜錄製,但即使是在半夜裡,一段完美的錄音最後也可能因為大卡車或機車呼嘯而過導致功虧一簣。就算沒有車輛噪音的問題,可能隔壁卻忽然開動割草機,或是忽然有一陣暴雨打在屋頂上,或是冷暖空調系統噪音太大。在聖保羅用House of Hope裡面那座Fisk建造的管風琴錄音時,遇上熱浪來襲,雖然可以開空調,但是一到早上九點,屋頂就會嚴重受熱,造成管風琴最高的部分和別的部分變得不合調,於是我們就得在每天凌晨四點到上午九點之間進行錄音。最後一次錄音時,我和錄音工程師Ed Kelly一走進教堂,就發現前一天晚上有人把冷氣關掉,而整座管風琴都走音了,幸好我們可以多待一天來完成錄音。由於管風琴永遠有可能出現突發狀況,例如某個故障造成音管連響、某個鍵盤按下去就會卡住,所以一定要有管風琴技師隨時待命。有一次,我在錄製某個樂章時,每次彈完某個鍵盤就必須再把它推上來。此外,教堂的音響效果也可能很難處理,一個音響環境對梅湘這樣的作曲家而言可能很完美,對巴哈的複音音樂就可能太多殘響了。我第一次在萊比錫的巴哈教堂也就是聖湯瑪斯教堂聽到有人演出巴哈清唱曲的時候,很意外那裡的殘響那麼大,複音的聲線都變模糊了,實在很難相信他是為那個空間創作這麼複雜的複音音樂。後來我才發現,在巴哈的時代教堂裡有很多供人就坐的木箱,還掛著許多旗幟,這些東西使殘響減少到只有三秒鐘,這樣就很完美了。我錄製管風琴作品時,最關注的是一定要讓聽眾聽到所有對位的線條,所以如果教堂裡殘響太大,我和工程人員就會讓麥克風比較靠近管風琴,如此可使收錄的琴聲比較像是教堂裡坐滿人的時候聽到的聲音。

Barte:你應該就是在錄製巴哈管風琴作品的期間,與George Stauffer合著了《Organ Technique: Modern and Early》,這本書的由來是什麼呢? George最為人所知的身分其實是巴哈學者而不是管風琴家,很難想像他會是這本書的共同作者,你們怎麼會合作寫書?是否可以請你描述這種管風琴方法的獨特之處?
Ritchie:其實是這本書先完成,然後我才從1992年開始進行巴哈管風琴作品全集的錄音。這本書最先是在1990年由Prentice Hall出版,後來才在2000年改由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我和George Stauffer是在1980年代後期撰寫這本書,當時我正要完成三項比較早期的錄音(Titanic label)。George的現職是Rutgers University的梅森‧格羅斯藝術學院院長,但許多人並不知道,他曾有很多年的時間在Columbia University的St. Paul’s Chapel擔任管風琴師和教會音樂系主任,在管風琴教學之外,也經常用那座Aeolian-Skinner管風琴開演奏會,他是跟隨John Weaver和Vernon de Tar學習管風琴的。在1980年代中期,我們談到合作撰寫探討管風琴技巧的著作,介紹一些系統性的方法,讓讀者不僅可學習適合「早期」管風琴音樂(1750年之前創作的音樂)的技巧,也可認識適用於在此之後創作的音樂的技巧。由於管風琴家彈奏的樂曲的創作年代前後相距將近600年,我們希望盡可能包含並整合最多的相關資訊,可以介紹歷史上各種音樂風格和演奏慣例、管風琴曲目、歷史上各種管風琴類型、管風琴的音栓配合法。由於巴哈的音樂對管風琴家而言是最重要的,我們便決定把早期的手鍵盤和腳鍵盤技巧鎖定在巴哈本人可能採用的方式,這是根據許多歷史資料所顯示的。我們兩個人都很熟悉各個歷史時期的管風琴技巧的原始資料,而我也曾在演奏和錄音的經驗中,把「早期」的技巧運用在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上,也會運用現代技巧於比較晚期的音樂。這本書也包含針對裝飾法和司琴法的章節,還有一章特別探討彈奏二十世紀晚期比較前衛的作品所需要的新式演奏技巧。我們先是分配每章的內容由誰撰寫初稿,然後再大力合作加以發揮和修潤,而這部著作也成為當代第一部有系統闡述「早期」管風琴技巧教學的教本,也是最早以專章介紹二十世紀晚期管風琴音樂新式技巧的著作。此外,書中還包含大量歷史資料和實用資訊,使這部作品具有相當特殊的地位。(待續)

〜Dr. George Ritchie和George Stauffer合著的《Organ Technique: Modern and Early》中文版即將付梓。

這本厚達380頁的教科書,為美國管風琴界近幾十年來影響力最大,引用率最高的音樂論著,在管風琴音樂書中的地位不可撼動。請關注本刊預購優惠與贈書活動。

本文出自”Interview with George Ritchie in February 2020 issues of TAO”

中譯: 劉思潔 (專業翻譯,Orgelkids Taiwan文字同工)

▍繼續閱讀其他部落格文章

▍部落格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