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風的管風琴-德國Kassel聖馬丁大教堂

會製作《重返80年代》這場融合管風琴、鋼鼓與打擊樂器的有趣音樂會,源自2023年我去北藝大和邦恩莎–Sarah老師排練,小歇時她說結束後她有北藝大的通識課程「麥可·傑克遜」,並說這堂課極受非音樂系學生的喜愛。什麼? 通識課程上春水漾漾的「麥可·傑克遜」,多麼特別!
Sarah老師用熱情的語氣說著: 麥可·傑克遜是一位有著藝術深度的古典音樂愛好者。他不僅熟知貝多芬、莫札特、德布西,更是多次在他的歌曲中融入許多古典音樂;他一直聽古典音樂,這是他絕對喜歡的。如: 普羅高菲夫的《彼得與狼》和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他喜歡德布西的阿拉伯風,喜歡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伯恩斯坦自己也說他是麥可的忠實粉絲。

麥可·傑克遜不僅僅對古典音樂非常熟悉,還在他的專輯和演唱會中採用了不少古典音樂的經典片段: 單曲《歷史》(History) 前奏借用了穆索爾斯基《展覽會之畫》中的《基輔大門》(The Great Gate of Kiev),這首曲子也被用作「麥可·傑克遜世界巡迴演唱會」的前奏。麥可·傑克遜是貝多芬的粉絲。他在1999年的「麥可·傑克遜和朋友們」的音樂會上,在《地球之歌》表演之前演奏了完整的《歡樂頌》,並且他還把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合唱部分作為他歌曲《你會在那裡嗎? Will you be there?》的前奏。《小蘇西little susie》作為麥可·傑克遜最令人難忘的歌曲之一,他在前奏中竟使用了法國管風琴大師杜呂弗雷 (Maurice Duruflé) 《安魂曲》(作品第9號)中的“Pie Jesu”,人文素養很是深厚。

麥可傑克遜是流行樂的天王,在他的世界巡演中,確實通過古典與流行在意境上的融合,讓更多人接觸到了古典音樂。他的歌曲不僅僅是有古典樂,流行樂、搖滾樂等,而是有著他對世界的關懷、對社會美好的期望;而這些對人類至真至純之愛,使得他的音樂總是能一下子就感染到所有人。

我從Sarah老師如數家珍的分享中,了解到更多關於麥可·傑克遜的故事而驚嘆,當下,一場「Back to 1980」–麥可·傑克遜專場音樂會的發想由此展開。

Sarah老師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和選擇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金曲,兩年後,2025年的4/19日,注入活力與生機的《重返80年代》終於將落地【2025屏東演藝廳管風琴音樂節】。

本場⾳樂會由Sarah老師精⼼挑選膾炙⼈⼝的歌曲,不僅喚起熟悉旋律聽眾的青蔥歲月,更讓年輕⼀代透過新穎演繹感受80年代、已消散在歲月深處歌曲的豐富多彩。所有的曲目是流行聲樂經過重新編曲以器樂演奏,為屏東演藝廳增加了一場動人的音符;希望大家都能沉浸在這場與80年代流行音樂文化重新聯結的喜悅中!。

▞《重返𝟖𝟎年代》▚
𝟒/𝟏𝟗(六) 𝟏𝟗:𝟑𝟎 屏東演藝廳-音樂

完成時間:2017
城市:Kassel卡塞爾 (德國黑森州北部)
音栓數:79 鍵盤:IV/P

聖馬丁大教堂位於德國黑森州北部Kassel,始建於1364年,經歷將近百年的工程於1462年完工。
值得一提的是,演奏家們鍾愛的小熊騎士出版社正是來自Kassel。
1610-1612年,管風琴建造師Hans Schere為聖馬丁教堂建造了33音栓,3排鍵的管風琴。(附圖1)
Johann Friedrich Sterzing和Johann Nikolaus Becker 對其進行了一次大改建,1732年正是由人人皆知的西方音樂之父-巴赫,來此彈奏並驗收改建後的管風琴。(附圖2)

不幸的是這台著名的管風琴,並沒有在1943年英軍的轟炸中倖存下來。1964年,由Werner Bosch(該公司於2010年關閉),負責為聖馬丁教堂新造了一台擁有57個音栓的管風琴。(附圖3)

50年後,教堂決定重造管風琴。卡塞爾是世界知名卡塞爾文獻展的舉辦地,新的管風琴需置於21新世紀的大環境中,應全方位多角度地考量它的現代美學標準與聲音表現力,並且必須清晰可辨。而聖馬丁教堂在此50年間都是當代音樂的中心,在此方面需有所發展及提升。除原有的傳統曲目外,管風琴還應有能力呈現一些仍然未知的,當代作曲家的新音色理念,可謂使命重大。

奧地利Rieger名廠接受了這一挑戰 (附圖4)。管風琴是風系統樂器,但顯然,人們無法看見風。而在聖馬丁的新琴上,看見風成為可能 (附圖5)。通常管風琴的風量是恒定的,這台琴的每層鍵盤都可以單獨改變風量。大家都知道管風琴的手鍵盤是61鍵,您見過122鍵的鍵盤嗎 (附圖6)?想聽聽四分之一音的聲音嗎?來聖馬丁吧 (附圖7)。
https://v.qq.com/x/page/x3079j37xfm.html

感謝上海派今公司「管風琴頻道」節目授權本刊播放。
字幕翻譯: 柯可心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