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歇爾•杜普雷 (Marcel Dupré, 1886-1971)的管風琴作品 “十架苦路”(Le Chemin de la croix op. 29, 1931/32)曲解第三站12/13/2020 馬歇爾•杜普雷在“十架苦路”中,他給予每一站都因故事情節有自己旋律或節奏的基本動機,利用它們帶入每個音樂段落主題的情境,十九世紀後期作曲手法非常注重主導動機的運用,在“十架苦路”中杜普雷也傳承了這個作曲傳統,且統整了曲調,節奏,和聲及對位架構的一致性,用無形的音樂來啟發我們腦海裡對“十架苦路”影像的構圖,內心深處對那麼多複雜情緒的感動。 --吳宜庭 (旅奧管風琴家) 演奏家于爾根·坤薩瓦(Jürgen Kursawa)教授,自1975年以來,他一直是博特羅普、科隆和杜塞爾多夫具有代表性的教會音樂家。2000年起,他在魯爾地區主教的大教堂以及埃森大教堂Essen Cathedral 任職。 感謝教授深夜專程去埃森大教堂Essen Cathedral為讀者們錄製曲目賞析,用深沉靈敏的聲音,詮釋十架苦路的高貴慈愛。 3/5號在衛武營,您將直接聽到管風琴的巨大光芒! 第三站:耶穌第一次跌倒在地 在這段音樂中第一個重要的動機就是 ≤疲憊動機≥,這個動機也會在第七及第九站再出現,因為第七站及第九站描述耶穌再度及第三度跌倒在地;由於身體的疲倦,心靈的無助而導致體力不支而跌倒。所以≤疲憊動機≥在這裏很重要,特別在描述耶穌首次跌倒的第三站音樂中,這動機被全曲廣泛運用,此動機的進行是下形的二度音程結合重覆第二音的原則(譜例11),甚至也運用在腳踏板上用八度音程加強它的效果(譜例12)。 (譜例11 ≤疲憊動機≥) (譜例12 八度平行的腳踏板-≤疲憊動機≥) 第二個主要的動機是≤受苦動機≥,此動機是減五度音程內加入級進下行的三連音(譜例13);減五度是表達負面情緒的音程,在譜例中也用增四度代替,其實減五度或增四度的半音距離都是一樣的,級進下行的三連音也因和聲關係不一定保持在級進音程上,不過依據整體節奏型態及音群範圍仍可以看出這動機模進的影子。 (譜例13≤受苦動機≥) 在“十架苦路”第三站的音樂裏,杜普雷首次使用到≤救贖動機≥(譜例14),這≤救贖動機≥是四個音階式上行的音群,第一個音和最後一個音必須形成完全四度的音程;所謂的Tetrachord-中文可譯為四音音階,源自希臘古文明時期;以現在的音樂理論來理解,就是半個大調音階上的音,如:c-f 或g-c,兩組連續的四音音階加起來就是一組大調音階。筆者認為杜普雷在此段音樂近完結的地方安排了此動機,是配合杜普雷1931年首演即興此曲時受到現場朗誦克洛岱爾的“十架苦路”默想詩最後這句話“在驚喜中我們經歷了赦免”所得來的靈感,而上行的動機有更靠近天堂的隱喻。 (譜例14 ≤救贖動機≥) 曲解: 吳宜庭
(旅奧管風琴家,大鍵琴及鋼琴演奏家,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演奏及教育系第一獎畢業,奧地利教育部1999年最高音樂藝術成就獎得獎者。)
0 評論
發表回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