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上半場的《十架苦路》,下半場坤薩瓦教授將要奏響杜普雷的《第二號管風琴交響曲》。這首令人驚嘆、活力充沛的交響曲,凱旋的樂念在管風琴音量全開下,宣告基督的復活。該作品的難度,在數年內杜普雷是唯一可以公開表演此交響曲的管風琴家。我們有幸能在衛武營聽到教授驚心動魄的奔騰演奏。
第二號交響曲,作品第26號 1930年3月16日,杜普雷親自在倫敦的亞歷山德拉宮(Alexandra Palace)進行作品第26號第二號交響曲在英國的首演。這部作品比他的第一部管風琴交響曲晚了五年誕生,譜寫於1929年,發揚了已經出現在受難交響曲中的半音體系和斷奏,這也成為杜普雷作品的特點之一。 Passion Symphony於1925年由Leduc出版,五年後的1930年,再由Editions Salabert出版第二號交響曲,出版商還在下面多加了一行字Collection Maurice Senart載明版權所屬。在這兩部作品之間的五年當中,杜普雷也發表了另外兩個作品,就是第24號的Lamento和第25號的G小調管風琴與管弦樂交響曲。 第二號交響曲題獻給蘇黎世的Paul Hoehn ,杜普雷的回憶錄多次提到這位好友。杜普雷初抵瑞士舉行音樂會時,結識了他曾多次在聖母院講壇見到卻尚無機會交談的業餘管風琴家Paul Hoehn,因為此人總是低調地待在角落以免打擾杜普雷。Hoehn家中有一台小型管風琴,所以杜普雷前往蘇黎世的時候就住在他家。Hoehn去世後,杜普雷專程前往蘇黎世參加葬禮,並演奏他最喜愛的樂曲。 在Meudon,當杜普雷在討論這首作品或交換意見時,他拿出筆、在第一頁最上方印著題獻詞的地方,寫下「蘇黎世」。看得出來,他為著失去摯友而深感哀傷。 這首升c小調交響曲沒有標題,卻帶有純粹、單純的音樂性,是杜普雷最後一部定名為交響曲的作品。他完全依循交響曲的規則,而且以嶄新的形式來呈現,讓每個樂章都有獨創的結構類型,在此之後杜普雷就把大型作品稱為交響詩了。他的兩部交響曲作品令管風琴樂曲從Widor和Vierne的成就再往前踏出一大步,而第二號交響曲完成後的六十年當中,並沒有其他的管風琴作曲家譜寫出同樣令人激賞讚佩的作品。這首樂曲是為了世界各地的大教堂和音樂廳而譜寫和演奏的,杜普雷很懂得如何帶給聽眾刺激和感動,這部作品令聽眾立刻被吸引,而且製造出餘音繞樑的情感。在此之後的管風琴作品(包括Messiaen的音樂)風格多半偏向主觀性,並不像杜普雷的作品這麼開朗直率,讓聽眾可以和他一起參與在音樂的美妙段落中,難怪杜普雷深受聽眾喜愛。他完全獻上自己的才華,毫無保留,留下最偉大的資產給所有研究或演奏他的作品並忠實地傳遞給下一代的所有人。 本交響曲有三個樂章: 「前奏曲」由四個要素組成:一開始是明亮堅定的主題;接著是一段繁複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在這個樂章進行時以觸技曲的方式流瀉出來;再來是幻想氣質的主題,標明以Voix Célestes柔和的弦樂音栓彈奏;最後是一小段有如嘹亮號角的樂句,帶進輝宏大氣的結尾。「間奏」的半音體系是B小調,效果精妙,為原本活潑的主題添加了強烈的勁道。「第三樂章」十六分音符的音樂開始時,主題以G音重複,並且用腳鍵盤重複旋律。主題回到B小調時,伴隨著短短長的節奏。這段「觸技曲」是杜普雷最熱烈且最生動的樂章之一,其首要主題一開始就以強勁的五度設計出來。這個樂章和這整部作品有一個特點,就是音階有各種不同程度的半音變動,因而形成擴大的音程,為一些旋律走向帶來含有東方風味的轉折,也是杜普雷最出名的調性作品。
0 評論
發表回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