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GELKIDS TAIWAN
  • Home
  • 最新活動
  • 精彩回顧
  • 部落格
  • Contact

大咖對對碰之有問必答系列之一專訪德國國立斯圖加特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教授,指揮家 Jörghalubek。

6/16/2019

0 評論

 
圖片
一所作育英才的高等院校,不僅要有上乘的硬體設備,更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作為支援,德國國立斯圖加特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正是這樣一所巍巍學府。

此校管風琴系所的教學品質,更是有口皆碑。這裡有5位專職的管風琴教授,各個都是術業有專攻的專家。巴洛克曲目屬於永恆的經典,因此每位教授對於巴洛克曲目的演奏和研究,都是相當資深和優秀的。而我的教授Jörghalubek先生,就是這頂尖師資團隊中重要的一員。作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恩師,他改變了我許多。他雖然還年輕,但對我來說,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他已然做到了滿分。

我與Jörghalubek先生的相識純屬偶然,畢竟在當初,斯圖加特音樂學院並不是我的首選。但抱著也試試看的態度,我在並未非常瞭解的情況下聯繫了他,進行考前的諮詢。沒想到一見面,卻被這個文質彬彬,風度翩翩的教授所震懾。他出乎意料的年輕,相比起之前見過的幾位年長資深的教授們,他身上所煥發出的那種朝氣蓬勃的藝術家光輝,深深地打動了我。25分鐘的見面短暫卻又振奮,他的演奏示範,著實富有生命力和創造力,和我之前聽到的處理幾乎不一樣,頓時使我耳目一新。雖然我相關資歷尚淺,也沒有太清晰的古樂審美觀,但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音樂家卻在我腦海裡留下特別的印象,也開始了我與斯圖加特音樂學院深深的羈絆。

Jörghalubek先生早年于斯圖加特和弗賴堡,跟隨管風琴泰斗Jon Laukvik(喬恩.勞克維克)教授、古樂大師Robert Hill(羅伯特.希爾)教授,學習管風琴和大鍵琴。而後在世界頂尖的西方早期音樂專業院校——瑞士巴塞爾的Schola Cantorum Basiliensis(巴塞爾古樂學院)繼續深造歷史鍵盤演奏。2004年,他榮獲了巴洛克管風琴演奏的至高榮譽——德國萊比錫巴赫大賽管風琴組冠軍。他有著豐富的演奏經歷,演出足跡遍佈歐洲各國,韓國,俄羅斯諸多城市。2008年起,他作為斯圖加特巴洛克樂團“il Gusto Barocco”的創辦人,展開了他在樂團領導與指揮的生涯,並致力於重新詮釋經典作品以及重現、演奏被遺忘的曲目,特別是歌劇作品。

Jörghalubek先生熱衷於接觸各式各樣的歷史鍵盤(historical keyboard)。在他灌錄的各類鍵盤樂器CD中,大量使用原版的歷史鍵盤進行演奏。例如,演奏J.S.Bach的管風琴作品,就使用位於Rötha鎮的原版希貝爾曼(Silbermann)管風琴。演奏Bernado Storace的鍵盤曲集,則使用兩台保存完好的17世紀原版義大利式大鍵琴。他與著名的巴洛克小提琴演奏家Leila Schayegh(萊拉.莎耶爾克)有著長期密切的合作,已灌錄了四張高品質的CD唱片。其2016年二月由西班牙古樂唱片公司Glossa發行的J.S 巴赫六首小提琴與大鍵琴奏鳴曲,獲得了當年的法國金音叉獎。他目前正進行他的下一個項目:用各類歷史遺留的原版管風琴,錄製J.S.Bach的全套管風琴作品。我相信,這是一個幾乎所有管風琴家都樂意做的、最富有挑戰性的大工程之一,也是一場考驗管風琴演奏家在技術、毅力、創造力的音樂馬拉松長跑。

Jörghalubek先生曾任教於多個音樂學院,包括:國立特羅辛根音樂學院,卡爾斯魯爾音樂學院等。如今,他于斯圖加特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擔任管風琴和大鍵琴教授。他的課堂和他一樣年輕而富有活力,遵循卻又不拘泥于傳統,經常迸發出別出心裁的火花。並且,他非常擅長透過精湛流暢、富有創造性的演奏給學生們一個個閃光發亮的音樂靈感。他並不主張我們一味地照著老師的給予,而是在遵循正確道路、方向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個性、推陳出新。在向他學習的過程中,我必須轉變之前非常“中式”的學習方式,重新培養自立自強、獨立思考、融會貫通的學習能力。因此,在學習的兩年之間,我通過他的教導,並結合其他老師的部分方法和自身的領悟,解決了我的手指技術問題。因為他豐富的巴洛克樂團演奏與歌劇指揮經驗,對於音樂的歌唱性相當考究。他經常提醒我:不管演奏什麼樂器,讓樂器歌唱起來。這是相當困難,相當高階的指導方針。但通過這兩年的學習,我也深切地感到這是每個音樂家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我們班的學習傳統,向來都不僅僅局限于琴房。Jörghalubek先生接手了Jon Laukvik(喬恩.勞克維克)教授成立的古樂研究室(Alte Musik Studio)後,便經常組織各類學術講座、研討會(workshop);與學生們一起閱讀古籍;討論不同的學術主題;交流、分享演奏經驗等。也定期帶領班級同學們進行學術考察、參觀各類古鍵盤樂器。一個樂器一個世界,我們有幸在他的帶領下能聆聽到來自不同世界的聲音,和不同的樂器進行對話,從而打開我們的耳朵,開闊我們的視野。

這次非常榮幸,能邀請到我的教授,Jörghalubek先生,感謝他在百忙的樂團排練和演出之間,抽空參與我「大咖對對碰」之有問必答第一期。讓我們近距離地瞭解他近期在進行的Bach Project,以及他以往的管風琴演出和教學經歷,並和我們分享他的藝術人生。

問: 作為2004年巴赫比賽的冠軍,您比賽中有什麼特別的經歷?趣事或印象深刻的事?比賽中接觸了幾架樂器,對它們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呢?
As the 1st prize winner of the 2004 Bach competition in Leipzig, do you have special memories about the competition? For instance, an anecdote or something impressive?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repertoires and instruments in the competition? Do you have any special feelings about those instruments?

答:「萊比錫巴赫大賽」是我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那之前,我其實不太確定自己作為一個管風琴師和音樂家的能力是否真的足以勝任音樂家這份工作。巴赫比賽是我經歷的第二次比賽,但說實話,我個人並不太喜歡比賽,因為作為藝術家所具備的音樂性和更高層次性的意義與比賽無關。 藝術應該是由藝術家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來打動聽眾,產生情感的漣漪。比賽和大學考試類似,容易引導我們走向一種對音樂織體,過於中立的理解態度,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方向。

常常有很多關於比賽評審和評審的學生的傳聞故事。在巴赫大賽中,沒有一個評審是我的老師,而我試著用我個人的方式來詮釋樂曲,比如,使用一些特別的彈性速度(rubato)和時值伸縮法(timming),或者裝飾音奏法……這是我從巴洛克室內樂、大鍵琴演奏、和巴洛克管弦樂團裡學到的,但這在管風琴的世界裡卻並不常見。他們頒給了我第一名,這對我來說的確是個不小的驚喜,同時也是一個強烈的自我肯定。之後我就沒再參加過其他的比賽,取而代之的是發展自己的古樂計畫,創立自己的巴洛克管弦樂團,,探索巴洛克歌劇的世界……。

在巴赫大賽中,我們先在Naumburg進行比賽,接著在萊比錫的湯馬斯教堂(Thomas-Kirche Leipzig)進行最後一輪角逐。沈浸在巴赫服事過的教堂裡,並在那裡進行演奏,和他呼吸著相同的空氣,的確是一種榮耀,和一個令人難忘的經歷。(待續)
​
The Bach competition was a big turning point in my biography–before that point, I was not sure if my ability as a musician and organist is good enough to work as a musician. The Bach Competition was my second competition and I have to say, honestly–I don´t like competitions so much. Music and the higher meaning of being an artis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competition. Art should be about expressing in your own individual way as an artist, being able to move the listeners' emotions. Competitions and university exams as well very often lead to a very neut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musical text, and that's not a good development.
There are a lot of stories about juries, pupils of members of a jury and so on… In Leipzig, none of my teachers was in the jury and I tried to play in a totally personal way, with some special rubato and timings, ornaments…. which I learned from Baroque chamber music, from the harpsichord and Baroque orchestras and which are not usual in the organists' world. They gave me the first prize, which was a surprise to me and a strong confirmation of course–I didn´t play any other competition and started my own projects instead, going on with historic performing practice, founding my own baroque orchestra, discovering the Baroque-opera world…
In the competition, we had to play in Naumburg and the final was in Thomas-Kirche Leipzig. To play at Bach's places is a huge honor, to breath the same air, to touch and play in his churches...

0 評論



發表回覆。

    RSS 訂閱

    類別

    全部
    巴赫
    管風琴
    音樂

社團法人台灣兒童管風琴教育推廣協會住址


社團法人台灣兒童管風琴教育推廣協會
本協會法律顧問陳佳伶律師

圖片

聯絡我們

圖片
  • Home
  • 最新活動
  • 精彩回顧
  • 部落格
  •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