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你愛你的2020,雖近尾聲,餘韻猶響! 去年Orgelkids Taiwan被德國雜誌報導,今年又再獲青睞。荷蘭總部也為我們的夏令營大力宣傳與祝福,並向全球分享了美好的台灣經驗。更發動歐美所有會員國,共同創作一齣音樂劇,讓台灣的孩子們演出。在各界支持下,我們帶著主的恩典前行,使Orgelkids Taiwan的美名遠播! Orgelkids Taiwan臉書,向來堅持開展國際管風琴藝術交流。2020的第一天,即獻上「復刻之響-歷史管風琴與古樂的交匯」〜在北德壯麗的木製聖殿,四百年的管風琴,讓文藝復興的原音重現。而今年正好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世界各地均舉行各類演出和紀念活動,於此也推出相關文章介紹貝多芬晚期創作的特殊性,及其風格的歷史地位。並開闢了Orgelkids China執行長蔣士挺(Justin Berg)「兒童管風琴教育專欄」,以及各路名家專業的精彩好文。 管風琴在韓國已超過百年的發展歷程,教育和學習資源豐富。我們也帶領大家,一睹第四屆韓國管風琴研習營,精彩絕倫的辛東一教授(Prof. Dong-ill Shin)管風琴大師班。研習營讓大家打開了視野,獲得了新的認知,為管風琴演奏提供更多創造力和想像力的靈感。也讓我們思考如何運用在Orgelkids的音樂教學中。辛東一教授表示:管風琴被發明時,完整地反映出當時的音樂文化,展現出它的價值,很值得大家去了解不同時代管風琴在各國的特徵及意義。 誠哉斯言,管風琴長久以來就是基督教音樂的主要樂器,不同國家的管風琴各有特色。我們引領愛樂者瀏覽歐洲各地的管風琴,一窺從古至今的管風琴建造者,曾經運用哪些方法讓管風琴發出百變音色。荷蘭及比利時北部,是最早發展成熟的管風琴。我們分享了荷蘭人如何讓管風琴的聲音充滿整個大教堂。也介紹了歐洲各國新建的管風琴,和充滿設計感甚至工業風的音樂廳。 今年Orgelkids Taiwan團隊,很榮幸地受邀前往茉莉花的故鄉〜彰化花壇,和孩子們樂守安息聖日並一起詩頌同樂。以及協助於嘉義梅山舉開的兒童聖樂營。拉近音樂的城鄉差距、讓音樂教育的資源普及,正好和Orgelkids的精神相符。課程結合安息日聚會、學習事奉態度、音樂知識;透過藝術認識主耶穌,並以聖經中和音樂事奉有關的人物、事蹟勉勵小朋友們:一個人要在一件事上做得好,除了神賜的天賦還須加上自己的努力。越是用心,神越加添力量。 「屏東演藝廳兒童管風琴夏令營」是疫情中我們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也為南國增添了濃厚的藝術氣氛。不出國門就可以感受到真正國際化的音樂營。除了推動管風琴文化,也展示了新的藝術教育型態。以此引發孩子的表現欲望,啟動他們的潛能。今年夏令營五大主題: 【音樂與科技】〜使用『Hauptwerk科技管風琴』。為傳統管風琴教育帶來新體驗。 【音樂與藝術】〜 製作德國Melo-Pipes音管,以及世界第一套紙管風琴,是管風琴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音樂與即興】〜 特別為樂團學員編制作曲的「樂團首演委創音樂會」與「小管風琴作曲比賽得獎作品發表」,都是夏令營非常講究的專業呈現。 【沒有譜的親子音樂會】〜 全新開發的課堂,讓家長參與孩子的音樂學習,這樣的演出只有這裏有。 【樂團首演音樂會】〜 我們提供孩子站上「屏東最高音樂殿堂」-演藝廳舞台的機會。在同一個場域有五台大小管風琴可以讓孩子彈奏,這絕對是獨步全球,讓孩子的成果演出充滿自信,留下屬於自己獨特的樂章。 一期一會的營隊,在家長給出的「六星級」評價中感人落幕!孩子們很開心也變得有自信。家長們真摯的回饋與關心,是我們努力不懈的動力。今夏我們也首次讓孩子嘗試「自己的譜袋自己印」- 最深刻美好的回憶,讓大家「袋」著走! 展望下一個即將臨到的新里程,明年初春,我們策劃了台灣難得一見的嶄新音樂節目:德奧派巨匠〜德國管風琴演奏家于爾根・坤薩瓦(Jürgen Kursawa)教授,詮釋杜普雷(Marcel Dupré)管風琴作品《 十架苦路 》。並以管風琴+現代繪畫+絕美燈光,精心呈現。 在這場跨媒體的表演中,觀眾將看到教授、耶穌、十架苦路時空交互的聲景影像,特定的管風琴,多媒體投影、燈光、音樂的融入,營造出多層次的視聽體驗。 一如辛東一教授 (Prof. Dong-ill Shin) 的禱告:「為管風琴被更多的教會所使用,以及求主看顧我們的手和腳,在準備敬拜讚美主的時候,為我們加添力量。」2021「屏東演藝廳兒童管風琴夏令營」將於7/14-17如約而至,我們祈求這小島上的孩子,能藉由Orgelkids Taiwan,徜徉於管風琴浩瀚的藝術之海,與世界接軌,開啟廣闊的生命視野!
0 評論
馬歇爾•杜普雷 (Marcel Dupré, 1886-1971)的管風琴作品 “十架苦路”(Le Chemin de la croix op. 29, 1931/32)曲解第三站12/13/2020 馬歇爾•杜普雷在“十架苦路”中,他給予每一站都因故事情節有自己旋律或節奏的基本動機,利用它們帶入每個音樂段落主題的情境,十九世紀後期作曲手法非常注重主導動機的運用,在“十架苦路”中杜普雷也傳承了這個作曲傳統,且統整了曲調,節奏,和聲及對位架構的一致性,用無形的音樂來啟發我們腦海裡對“十架苦路”影像的構圖,內心深處對那麼多複雜情緒的感動。 --吳宜庭 (旅奧管風琴家) 演奏家于爾根·坤薩瓦(Jürgen Kursawa)教授,自1975年以來,他一直是博特羅普、科隆和杜塞爾多夫具有代表性的教會音樂家。2000年起,他在魯爾地區主教的大教堂以及埃森大教堂Essen Cathedral 任職。 感謝教授深夜專程去埃森大教堂Essen Cathedral為讀者們錄製曲目賞析,用深沉靈敏的聲音,詮釋十架苦路的高貴慈愛。 3/5號在衛武營,您將直接聽到管風琴的巨大光芒! 第三站:耶穌第一次跌倒在地 在這段音樂中第一個重要的動機就是 ≤疲憊動機≥,這個動機也會在第七及第九站再出現,因為第七站及第九站描述耶穌再度及第三度跌倒在地;由於身體的疲倦,心靈的無助而導致體力不支而跌倒。所以≤疲憊動機≥在這裏很重要,特別在描述耶穌首次跌倒的第三站音樂中,這動機被全曲廣泛運用,此動機的進行是下形的二度音程結合重覆第二音的原則(譜例11),甚至也運用在腳踏板上用八度音程加強它的效果(譜例12)。 (譜例11 ≤疲憊動機≥) (譜例12 八度平行的腳踏板-≤疲憊動機≥) 第二個主要的動機是≤受苦動機≥,此動機是減五度音程內加入級進下行的三連音(譜例13);減五度是表達負面情緒的音程,在譜例中也用增四度代替,其實減五度或增四度的半音距離都是一樣的,級進下行的三連音也因和聲關係不一定保持在級進音程上,不過依據整體節奏型態及音群範圍仍可以看出這動機模進的影子。 (譜例13≤受苦動機≥) 在“十架苦路”第三站的音樂裏,杜普雷首次使用到≤救贖動機≥(譜例14),這≤救贖動機≥是四個音階式上行的音群,第一個音和最後一個音必須形成完全四度的音程;所謂的Tetrachord-中文可譯為四音音階,源自希臘古文明時期;以現在的音樂理論來理解,就是半個大調音階上的音,如:c-f 或g-c,兩組連續的四音音階加起來就是一組大調音階。筆者認為杜普雷在此段音樂近完結的地方安排了此動機,是配合杜普雷1931年首演即興此曲時受到現場朗誦克洛岱爾的“十架苦路”默想詩最後這句話“在驚喜中我們經歷了赦免”所得來的靈感,而上行的動機有更靠近天堂的隱喻。 (譜例14 ≤救贖動機≥) 曲解: 吳宜庭
(旅奧管風琴家,大鍵琴及鋼琴演奏家,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演奏及教育系第一獎畢業,奧地利教育部1999年最高音樂藝術成就獎得獎者。) 一位管風琴家與奧地利媳婦的分享 在臺灣,每到聖誕節,大家總想起聖誕樹上掛滿了漂亮的聖誕吊飾,聖誕樹下擺放著滿滿的禮物,所有的商店及百貨公司裡到處都是聖誕節的陳設,喇叭裡傳來一首又一首的聖誕歌曲。我們以為在外國他們都是這樣過聖誕節的。殊不知依國情不同,各地區都有很多不同的過節習俗。筆者本身從到維也納留學,就業,加上做了二十年奧地利人的媳婦,前前後後居住在奧地利維也納已三十年之久,想在這和大家分享自己過聖誕節的經驗。 在奧地利或歐洲很多其他的國家,聖誕節前的四個星期大家就能感受到很濃的聖誕氣息,在這以天主教為國教的地方非常注重聖誕節前的「將臨期」或稱「待降節」,所謂的Advent,是為了慶祝耶穌誕生前的準備及等待期。西方天主基督教會的會曆始於將臨期的第一個主日,也就是聖誕節的前四個星期天,整個將臨期的禮儀顏色一般是紫色,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將臨期的花環(圖1),上有四支蠟燭,傳統的顏色是三紫一粉紅。每星期主日點燃一支蠟燭,除了第三個主日使用粉紅色蠟燭外,其他的主日都燃點紫色蠟燭,這四個主日按次序分別代表醒悟,悔改,喜樂及平安之義。在基督教會中常是第四個主日才點燃粉紅色蠟燭,因為越近聖誕節更能感受喜悅的氣氛。小朋友最高興的就是陪伴他們將臨期的日曆(圖2),平時都是由十二月一日開始倒數到十二月二十四日這一天的到來;將臨節日曆多以紙盒製成,有二十四個分隔的格子,每日可開啟一個小門取出小禮物,傳統的禮物其實是聖經的章節或經文,現在小朋友都期待每天可取出各式各樣不同的聖誕餅乾糖果及巧克力,也有玩具公司放入小玩具在內,每天小朋友都有不同的驚喜。將臨節日曆各式各樣,也有給成年人的,像是每天不同的小香水瓶,茶包,咖啡膠囊或小果醬盒,應有盡有;也有媽媽們自己做縫上日期的二十四個小口袋 (圖3),費很多心思在裡面裝上孩子喜歡的禮物,那份心意是特別珍貴的。 奧地利人過聖誕節其實非常簡單,而且嚴守著天主教的傳統,在十二月二十四日當天每個家庭才會架置那新鮮砍下的杉樹來當做聖誕樹,並掛上精美的吊飾。家中有花園的人大部分會提前一、兩個星期先到市集裡選漂亮的新鮮杉樹,賣家會把杉樹用塑膠製的網套包好(圖4),方便搬扛及運輸,太晚去了要選漂亮聖誕樹的機會就減少了。由於十二月天寒地凍的,那新鮮砍下的聖誕樹放在花園中就像放在冰箱裡保鮮一樣,等到二十四號當天才搬進屋裡架設裝飾。這聖誕樹一般來說會一直擺設到隔年的一月六日,也就是天主教會的「主顯節」過後才會將它抬走到固定的地方回收。要讓這麼一棵新鮮又沒了根的聖誕樹在成天燒著暖氣的屋內“屹立不搖”十四天,唯一的辦法就是將它架設在一個特製的聖誕盆栽盤中(圖5),我們可以定期在裡頭加水,讓它保持長一點時間的新鮮度。 二十四日當天的晚餐通常在傳統的奧地利家庭中是不吃肉食的,只吃素食及魚。晚餐過後大家圍在聖誕樹前,點燃聖誕樹上的蠟燭,一起唱聖誕歌曲,一首接一首,家裡有人會演奏樂器的也一起加入演奏,唯一不唱的就是“平安夜,聖善夜”這首歌(等一下才告訴大家這首名曲的典故及來源),唱完幾首聖誕歌曲後才是分享禮物的時刻。小朋友幾天前已經寫給聖誕老公公一封信了,在信中寫下自己想要的禮物,希望聖誕老公公能及時收到這封信並把禮物帶到。如果可以的話全家都會去參加在平安夜半夜十二點的特殊節慶彌撒,和教友們一起紀念聖嬰的誕生,在這子夜彌撒結束前才會首次由管風琴響起“平安夜,聖善夜”的前奏,所有的教友一起合唱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聖誕歌曲。 這首舉世聞名的聖誕歌曲“平安夜,聖善夜”就是來自奧地利。1818年的聖誕夜,位於奧地利薩爾茲堡邦上村的聖尼可拉教堂裡St. Nikola in Oberndorf in Salzburg(圖6),村中管風琴師 法蘭茲•撒威爾•格盧勃 (Franz Xaver Gruber 1787-1863) 及助理神父 約瑟夫•莫爾 (1792-1848)首度以男高音及男中音二重唱,演唱了這首D大調的“平安夜,聖善夜”,莫爾自己用吉他伴奏並擔任男高音演唱,格盧勃演唱男中音聲部。莫爾1816年就以詩體的型式寫了這首歌詞,1818年耶誕節前他委託管風琴師格盧勃為他的詩譜上曲調。為什麼首演當時用吉他伴奏,沒有用管風琴;音樂學者推測可能是當初聖尼可拉教堂的小管風琴年久失修,不能夠使用的緣故。 雖然聖誕節前後歐洲地區普遍寒冷,但這裡的人都覺得聖誕節不下雪就沒有氣氛。由於全球氣候暖化的現象愈來愈嚴重,現在大家最大的願望就是耶誕節能下雪。聖誕節期間各個教堂中都會推廣許多的藝文活動,音樂會,馬槽藝術展覽,廣受大眾歡迎。將臨期間找個週末,和家人或朋友逛逛聖誕市集,選選聖誕禮物,喝杯聖誕節的香料酒,欣賞街頭藝人表演,到教堂望個彌撒或聽場音樂會;即使屋外是零下幾度的低溫,我們的心頭也總是暖暖的!
文:吳宜庭(旅奧管風琴,大鍵琴及鋼琴演奏家,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演奏及教育系第一獎畢業,奧地利教育部1999年最高音樂藝術成就獎得獎者。) 在歐洲每一個教堂都有管風琴,依教堂大小不管是音響或是外型每一台琴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之作;管風琴的音樂裡蘊藏著歐洲音樂的發展歷史,它帶動每一個宗教節慶日的氣氛,尤其是聖誕節。管風琴的聖誕音樂裡有著很多由聖誕節聖詩的曲調即興或變奏而發展的演奏曲,這些曲子大部分都是自由曲式 :如前奏曲,幻想曲,或者是變奏曲式, 裡面若隱若現地暗藏著原始的聖詩主題, 大家在聆聽時總有著“似曾相識”的熟悉感。另外牧歌(Pastorale)型式的管風琴音樂也常是降臨期,聖誕節期間的必演曲目。牧歌大多在大調上,呈現出三拍子及義大利西西里舞曲附點式節奏的特色,這種傳統的牧羊人舞蹈式的音樂是標準聖誕節的節慶音樂,源自聖經裡記載牧羊人由天使口中得知耶穌誕生的好消息。牧歌的風格平和,傳達牧羊人在綠地原野中怡然自得的閒情逸致。牧歌的音樂響起,聖誕節就近了! 在宗教音樂中很多的作品都有一定的內涵及典故,並不是想要什麼時候彈都可以的,常是要配合節慶才有那氣氛。像是有一首降臨期必唱的詩歌,總共有四節歌詞,第一個主日只唱第一節歌詞,然後隨主日逐增段落,不是我們高興唱幾節歌詞都可以的。筆者在念維也納國立音大時期,第一次在降臨期的第一個主日彈彌撒,因不知這首降臨期詩歌的演唱習俗;我在會眾唱完第一節歌詞後繼續在管風琴上彈著,準備大家接著唱第二節歌詞,彈著彈著怎麼沒人繼續唱下去了,我頓時猜想自己可能搞錯了什麼,硬著頭皮即興了一下趕緊接個終止式把這音樂告個段落。記得那教堂超大的,神父在祭壇前,我在教堂後方樓上的管風琴處,還背對著祭壇,彈的時候也不可能一直看對著祭壇方向的鏡子,就算神父使個眼神我也察覺不到吧!所以不是手指會動就可以在教堂裡司琴,還真得瞭解很多的東西。 文/吳宜庭(旅奧管風琴,大鍵琴及鋼琴演奏家,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演奏及教育系第一獎畢業,奧地利教育部1999年最高音樂藝術成就獎得獎者。) Marcel Dupré: Variations sur un Noël, Op. 20 聖誕頌歌變奏曲,作品20號 杜普雷身兼演奏家、教授及作曲家,畢生奉獻於管風琴音樂。1922年,杜普雷寫了一首《聖誕頌歌的變奏曲》,這是他的美國時期中的第一部作品。他後來回憶道,這部作品中的每一段變奏,都是在不同的城市寫出的,地點包括他從倫敦前往聖地牙哥途中所停留的各個城市。這部傑出的樂曲首度呈現了他在美國的一大發現,就是可調整活塞的電動式管風琴;這與卡瓦耶-科爾(Cavaille-Coll)管風琴笨重的氣壓式踏板(ventil pedals)有極大的不同,後來他更推崇它為達到管弦樂合成效果的現代管風琴。 ▍音樂會資訊 ▍
◉ 時間:2021 / 3 / 5(五)晚上7:30 ◉ 地點: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 ◉ 購票:https://lihi1.com/qBJQv ◉ 曲目: ❶ 上半場 Marcel Dupré : Le chemin de la croix op. 29,十架苦路管風琴交響詩 ❷ 下半場 Marcel Dupré : Organ Symphony II op. 26,第二號管風琴交響曲 第一站:耶穌被判了死罪 主禮:主耶穌基督,我們崇拜祢,並讚美祢。 群眾:祢用十字架,救贖了全世界。 現在一切都到了盡頭了! 我們審判了他,我們判處了他死刑。 我們不再讓耶穌基督繼續在我們中間,他使我們感到尷尬。 除了凱撒,我們沒有另一位君主。 除了血及黃金,我們沒有其他法律。 如果你們願意的話,將他釘在十字架上,將我們從他身上解放出來! 帶走他! 如果需要,那就犧牲他,還給我們巴拿巴! 羅馬總督彼拉多坐在所稱加巴塔的審判庭上:“你沒有什麼要對我們說的嗎?”他問,耶穌沒有回答。 “我發現這個人沒有罪!” 彼拉多說:“但是,如果你們這麼要他死,我就把他判給你們!” 現在他站在那裡,頭上頂著荊棘編成的桂冠,背上披著紫袍。 最後一次他的目光注視著我們,他的眼睛充滿了血與淚。 但是我們又能如何呢? 我們無法再讓他繼續留在我們之中。 他對猶太人來說是個麻煩,對我們來說他也是愚蠢的。 順道提及, 法官已用希伯來文,拉丁文及希臘文立下了判決書, 一切都無缺。 反觀人群,他們正在吶喊著。 而法官-正去洗淨他的雙手。 1911年曾經在中國停留十四年之久(1895-1909)的法國外交官、同是作家的保羅•克洛岱爾(Paul Claudel, 1868-1955)以自由詩體的形式寫下他對“十架苦路”內心的醒思與感動。十架苦路是用十四個駐處來紀念耶穌被釘十字架時,前往刑場遊街示眾所走過的最後那段路途。因為此作品宗教內涵的關係,在歐洲此作品如受難曲一樣只會在大齋節/四旬期被演奏。1931年2月13日由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舉辦的杜普雷即興管風琴音樂會中,由女演員同也是當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教授的瑪德琳•雷諾•特維尼(Madeleine Renaud- Thévenet,1886-1963)現場朗誦保羅•克洛岱爾1911年的這首“十架苦路”的十四章詩篇,而杜普雷配合詩篇的主題在管風琴上即興十四段音樂, 這也稱得上是此作品的首演。音樂會後杜普雷夫婦在返回巴黎的火車上,杜普雷的夫人珍表示她有一個主意,杜普雷也表示自己也有個想法,結果兩人的想法竟不約而同都是應該把“十架苦路”正式譜曲。1932年杜普雷二度在巴黎特羅卡德羅宮Trocadéro 著名的Cavaillé- Coll管風琴上演出“十架苦路”的作曲版本。這也就是此作品的創作年代在書籍或網路資料中說法不完全一致的緣故。
本場音樂會特別邀請旅奧管風琴家吳宜庭老師,翻譯完整的保羅•克洛岱爾 “十架苦路”的十四章詩篇,幫助觀眾更能理解其精神內涵,詩集全譯將整理在音樂會的節目冊內,請您自己來收藏。 翻譯:吳宜庭 旅奧管風琴,大鍵琴及鋼琴演奏家,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演奏及教育系第一獎畢業,奧地利教育部1999年最高音樂藝術成就獎得獎者 『Orgelkids China』, 2020年10月3號,廣州星海音樂廳工作坊回顧!
“小時候有幸參與到一個管風琴的修復工作中。當時,有一根巨大的木頭音管倒塌了,工作人員將音管的部件拆解進行檢查和維修。平常見到的大傢伙變成了鋪滿一地的零件,那種震撼是難以描述的。那時候,我大概12歲。從那以後,我就決定了這是我想要做的工作了。” 全中國唯一的一台Orgelkids可攜帶小管風琴抵達廣州,讓四個工作坊的100多名觀眾在星海音樂廳體驗了“親手組裝一台管風琴”的樂趣。 Orgelkids管風琴工作坊的講師Justin對於管風琴的聲音、構造和特點,如數家珍。“我在世界各地做不同規模的Orgelkids工作坊,比如在荷蘭,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管風琴,觀眾對於這個樂器比較熟悉,會顯得更快上手。如果是第一次接觸管風琴的觀眾,會顯得更好奇。” Justin介紹,工作坊的第一步,是讓參與者獨立把零件組按照位置正確裝嵌起來。第二步,讓琴發出正確的聲音。如果還有更長的時間,參與者將學習如何用最好的方法裝嵌管風琴。參加工作坊的觀眾被分為鍵盤、框架、風箱和音管組。每一組需要研究眼前的部件,並嘗試盲裝——除了被囑咐要有足夠的耐心以及呵護以外,沒有進行步驟說明,但Justin一直站在旁側進行必要的指引,有時候,他會露出“看你怎麼辦”的調皮表情。 對於Justin來說,「錯誤」是最好的老師。 “在工作坊裡面,我是一個老師。如果你碰到一個真正的管風琴建造者(Builder),他向你說明步驟後你來組裝,他可能會說這裡錯了,那裡不要動,千萬別碰,放下來……你剛才到底有沒有認真聽!但我的任務是要讓大家去理解,去嘗試,去犯錯。有一組負責做框架的觀眾,他們錯了四次,每一次都要拆掉重來,我可以肯定,他們對這個結構已經非常熟悉了。” Justin曾挑戰難度係數最高的“Orgelkids工作坊”,組裝一台沒有任何標記的機械管風琴。“當時,所有的零件被裝在一起運過來。世界上的每一台管風琴都不一樣,組裝者對於零件不熟悉,沒有圖紙也沒有說明書。純粹把每個零件歸類做標記,我和團隊就花了大概兩個星期的時間。組裝一台管風琴,十分考驗耐心。” 當大人和孩子們拉動風箱,聽到這台“教具”管風琴發出悅耳的聲音,隔著口罩都難掩內心的驚訝和滿足。喜歡拆裝的機械控,想瞭解鍵盤和樂器的運動方式的樂器控們,大隊伍都滿意地在自己的作品上輪番演奏,久久不肯離去。這樣的活動,誰會不喜歡呢? 結束上半場的《十架苦路》,下半場坤薩瓦教授將要奏響杜普雷的《第二號管風琴交響曲》。這首令人驚嘆、活力充沛的交響曲,凱旋的樂念在管風琴音量全開下,宣告基督的復活。該作品的難度,在數年內杜普雷是唯一可以公開表演此交響曲的管風琴家。我們有幸能在衛武營聽到教授驚心動魄的奔騰演奏。
第二號交響曲,作品第26號 1930年3月16日,杜普雷親自在倫敦的亞歷山德拉宮(Alexandra Palace)進行作品第26號第二號交響曲在英國的首演。這部作品比他的第一部管風琴交響曲晚了五年誕生,譜寫於1929年,發揚了已經出現在受難交響曲中的半音體系和斷奏,這也成為杜普雷作品的特點之一。 Passion Symphony於1925年由Leduc出版,五年後的1930年,再由Editions Salabert出版第二號交響曲,出版商還在下面多加了一行字Collection Maurice Senart載明版權所屬。在這兩部作品之間的五年當中,杜普雷也發表了另外兩個作品,就是第24號的Lamento和第25號的G小調管風琴與管弦樂交響曲。 第二號交響曲題獻給蘇黎世的Paul Hoehn ,杜普雷的回憶錄多次提到這位好友。杜普雷初抵瑞士舉行音樂會時,結識了他曾多次在聖母院講壇見到卻尚無機會交談的業餘管風琴家Paul Hoehn,因為此人總是低調地待在角落以免打擾杜普雷。Hoehn家中有一台小型管風琴,所以杜普雷前往蘇黎世的時候就住在他家。Hoehn去世後,杜普雷專程前往蘇黎世參加葬禮,並演奏他最喜愛的樂曲。 在Meudon,當杜普雷在討論這首作品或交換意見時,他拿出筆、在第一頁最上方印著題獻詞的地方,寫下「蘇黎世」。看得出來,他為著失去摯友而深感哀傷。 這首升c小調交響曲沒有標題,卻帶有純粹、單純的音樂性,是杜普雷最後一部定名為交響曲的作品。他完全依循交響曲的規則,而且以嶄新的形式來呈現,讓每個樂章都有獨創的結構類型,在此之後杜普雷就把大型作品稱為交響詩了。他的兩部交響曲作品令管風琴樂曲從Widor和Vierne的成就再往前踏出一大步,而第二號交響曲完成後的六十年當中,並沒有其他的管風琴作曲家譜寫出同樣令人激賞讚佩的作品。這首樂曲是為了世界各地的大教堂和音樂廳而譜寫和演奏的,杜普雷很懂得如何帶給聽眾刺激和感動,這部作品令聽眾立刻被吸引,而且製造出餘音繞樑的情感。在此之後的管風琴作品(包括Messiaen的音樂)風格多半偏向主觀性,並不像杜普雷的作品這麼開朗直率,讓聽眾可以和他一起參與在音樂的美妙段落中,難怪杜普雷深受聽眾喜愛。他完全獻上自己的才華,毫無保留,留下最偉大的資產給所有研究或演奏他的作品並忠實地傳遞給下一代的所有人。 本交響曲有三個樂章: 「前奏曲」由四個要素組成:一開始是明亮堅定的主題;接著是一段繁複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在這個樂章進行時以觸技曲的方式流瀉出來;再來是幻想氣質的主題,標明以Voix Célestes柔和的弦樂音栓彈奏;最後是一小段有如嘹亮號角的樂句,帶進輝宏大氣的結尾。「間奏」的半音體系是B小調,效果精妙,為原本活潑的主題添加了強烈的勁道。「第三樂章」十六分音符的音樂開始時,主題以G音重複,並且用腳鍵盤重複旋律。主題回到B小調時,伴隨著短短長的節奏。這段「觸技曲」是杜普雷最熱烈且最生動的樂章之一,其首要主題一開始就以強勁的五度設計出來。這個樂章和這整部作品有一個特點,就是音階有各種不同程度的半音變動,因而形成擴大的音程,為一些旋律走向帶來含有東方風味的轉折,也是杜普雷最出名的調性作品。 《十架苦路》這部作品和《受難交響曲,Marcel Dupré – Symphonie-Passion》一樣,最初是一首即興演奏。
杜普雷高超的即興演奏能力得自童年時期,他的父親在埃爾伯夫(Elbeuf)擔任管風琴師,而杜普雷十一歲那年就被指派到12哩外、離巴黎更近的盧昂聖衛維恩教堂 (St. Vivien in Rouen)擔任管風琴師,也經常受邀在盧昂的各教堂晚禱時間即興演奏。父親在週日晚上回到家以後,就會仔細探究杜普雷當天即興演奏進行的情況,包括所彈的格里果聖歌旋律、調式、使用的主題聲部、音栓組合、曲調發展的形式等,他即興演奏的所有內容都要經過父親詳細的分析。 【十架苦路】故事情節中的兩位主要人物就是耶穌與祂的母親。基督一開始是彼拉多庭上的中心人物,祂被判處死刑,被交付十字架並必須自行背上各各他山。在途中祂跌倒三次,也與母親見面,並得到古利奈人西門的協助,以及薇若妮卡的安慰,然後祂對跟在後面行走的婦女說話。故事朝著最後釘十字架的情節進展,杜普雷也高明地描繪基督被釘十字架所受的苦。然後基督被安放在墳墓裡,杜普雷呈現出信心的明亮清朗。馬利亞在這部作品中也占有相當重要的角色,她首先出現在第四站,後面幾站也可以察覺到她的身影。第十站的最後則再次提到道成肉身的神蹟;此外,她也出現在死去的耶穌身邊,當耶穌被取下時,她抱著兒子的身體,目睹祂被安葬。 【十架苦路十四站】 1 耶穌被判死罪 2 耶穌被迫背起十字架 3 耶穌第一次跌倒在地 4 耶穌遇見母親 5 古利奈人西門替耶穌背十架 6 薇若妮卡為耶穌抹淨臉龐 7 耶穌第二次跌倒在地 8 耶穌安慰以色列的婦女 9 耶穌第三次跌倒在地 10 耶穌被剝去衣服 11 耶穌被釘十字架 12 耶穌在十字架上捨生 13 耶穌身體被卸下 14 耶穌被葬在墳墓裡 這十四段音樂都富含性格,充斥著戲劇性,其中有至少十八個不同的主題:有十二種是旋律性的,六種是擬聲的節奏。 旋律主題
擬聲節奏 13. 眾人(第1站):大三度、小三度、大四度、小四度音程,以半音絢麗地升高 14. 巴拉巴(第1站):名字的節奏 15. 腳步踉蹌或推擠(第2站):合拍的短音,後面接著附點切分音符 16. 疲憊(第3、7、9站):下行的二度音,重複第二個音符,接受苦難 17. 鞭刑(第10站):由下行的四分音符組成幾組三連音,後面跟著升高的七度音,第二組三連音從第一組三連音最後一個音開始 18. 繩子(第13站):四組三連音,形成滑音的半音輪廓 杜普雷的音樂是詩,也是繪畫,因為它的主題是從詩和繪畫的意象而產生。利用音樂的聲音來描繪事物、來表達“象徵”的目的,不管是歡欣、疾苦、平安、創痛、信心、天使等等,都可以運用音樂語言喚起觀眾的幻想和感情經驗。願本場管風琴+現代繪畫的音樂會,能激起觀眾的想像和共鳴,帶來精神的洗禮因而能聽到更美、更遐想的聲音。 音樂會兩首鉅作的曲解,將由旅居維也納的管風琴家吳宜庭老師執筆,她親自一站一站的彈奏複習,不但解讀樂曲各種音型的奧妙,更將介紹從這18個主題所發展出的,上下鍵盤多個區域聲音如何分佈、如何進行對話和對比的完美架構,敬請期待。 本文參考、摘譯自Graham Steed著作,Pendragon Press, 1999出版 "The Organ Works of Marcel Dupré" 翻譯: 劉思潔 (Orgelkids Taiwan 文字同工) 杜普雷 (Marcel Dupré 1886–1971) 的管風琴生涯跨越二十世紀的前七十年,遍及歐洲、北美、澳洲,所到之處無一不蔚為風尚、得到大批學生與聽眾的熱烈反應,而他在巴黎的St. Sulpice教堂和在Meudon的家鄉也成為管風琴學生的朝聖地。杜普雷不僅深深影響他曾指導過的眾多名家,他的管風琴作曲家地位更是屹立於Bach、Couperin、Franck、Widor、Vierne一脈相承的法國歷史傳統中。 《十架苦路》這部作品最初是一首即興演奏。定稿的形式長度為一個小時,因此成為杜普雷最長的管風琴作品。杜普雷在回憶錄中提到,他第一次參與聖餐,就收到「一本很壯觀的聖經,有Gustave Doré 繪製的插圖」。十五歲的生日當天,他在父親的合唱團裡演奏他的第一部作品《雅各的異夢》,靈感就是來自那些插畫故事。《十架苦路》中所描寫的聖經場景,有多少是來自童年期間認真鑽研的心得呢?他作品中極為出色的畫面意象,又是來自何處?這正是第29號作品的戲劇性場景的關鍵。 全世界每間教堂幾乎都可以找到苦路十四站的圖像,有些是圖畫,也有的是雕刻 (如附圖,波蘭與西班牙教堂內的苦路意象)。從古至今,無數朝聖者踏上耶路撒冷舊城的苦路(Via Dolorosa),走在耶穌當年被彼拉多定罪之後步行經過的最後一段路上,感受祂在市街上被嘲弄、受凌辱,直到最後在十字架上捨命,然後被人埋葬。無法親臨現場的基督徒則在自己所在的地方,以想像重新建構這段靈性的經歷,因此在西方的基督教傳統中,「十架苦路十四站」成為最歷久彌新的重要圖像之一,也是無數藝術作品的靈感來源,這些圖像背後的故事始終歷歷在目而啟迪靈性。 杜普雷的《十架苦路》最早出現在1932年2月13日,是他在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 (Royal Conservatory of Brussels) 即興演奏的作品,當時是以一種多媒體的實驗形式呈現,由法國女伶Madeleine Renaud-Thévenet朗讀德國詩人保羅‧克洛岱爾 (Paul Claudel, 1868-1955) 的默想詩,在每段詩文之間穿插管風琴演奏作為註解。由於這次的演出相當成功,杜普雷隔年便寫成曲譜並在巴黎的特羅卡德羅宮(the Palais du Trocadéro in Paris)正式演出,之後每年大齋期也都在聖敘爾比斯 (Saint-Sulpice)教堂演奏。 註: 大齋節期Lent,信義宗稱預苦期,是基督教教會年曆一個節期。整個節期從大齋首日開始至復活節止(2/17-3/29)。本場音樂會配合節期在三月演出,期待與現場聆聽觀眾,共同經歷苦路帶給世人愛與和平以及希望的生命力。 無可否認的是,克洛岱爾的詩句大大提升了這部作品的靈修性,為聽眾營造出一種類似宗教儀式的經驗,也在豪邁激盪的和聲之外提供一些情感的轉換。本場音樂會特別邀請德國畫家埃貢•史特拉特曼(Egon Stratmann)繪製十四幅現代畫作取代朗讀詩句,用音樂和繪畫,講述十架苦路14站。德國管風琴家于爾根‧坤薩瓦(Jürgen Kursawa)教授深諳克洛岱爾原詩的格律和韻腳,捕捉到德文原詩的靈性和聲音特質,並且洞悉杜普雷的創作靈感,演出時便可營造出無縫接軌的作品;並還原1932年首演時的多媒體實驗形式,讓音樂和現代主義藝術相得益彰。 本文參考Graham Steed著作,Pendragon Press, 1999出版 "The Organ Works of Marcel Dupré" OrgelKids Taiwan社團法人台灣兒童管風琴教育推廣協會 This is the final report for the 2020 summer camp.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sincere gratitude to all the teachers and staff members. Their patience, tireless efforts, and magical touches are crucial in making the summer camp such a great success, awarding the children with musical skills and knowledge that promise to benefit them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and giving them an enjoyable and memorable time and experience to cherish forever.
一期一會的營隊,在家長給出的「六星級」評價中,感人落幕! Orgelkids Taiwan的夏令營,不只獨一無二,老師們更是具備人師的品格。光是在回顧夏令營的文章裡,老師的字裡行間便自然流露為師的熱忱、母性的深情,而孩子的情感反應也令人動容。相信文化素養極高的眾家長,都能從分享中體會我們的努力與付出。 除了關愛陪伴孩子的輔導老師獲得極高評分之外,各項樂器專業的老師們,本身充滿創意又教學經驗豐富,非常理解孩童的心理和行為,不會強制他們要「符合規範」,適才適性地引導,反而讓孩子不受侷限、沒有拘束地自然學習。儘管孩子有時看似「離群索居」或「四處遊走」,然而老師都明白他們耳朵有在聽在學,而且節奏模仿都跟得很完整,很厲害喔!即使或坐或臥地繪圖,也毫不扭捏地有問必答,專注力十足,只是姿勢不同罷了。過程中總是聽到老師們形容自己帶的孩子〜聰明、特別、很棒! 上課超級歡樂的老師也表示:「跟這類自由發展型的孩子交手就是要沈得住氣,只要不影響課程進行,就給他絕對的自由。孩子表達的方式不是一般的正規模式,所以就給他時間自己去調整,而不是規定他一定要怎麼做。時而吊吊他的胃口,但又不忘稱讚他」。完全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每個人都有事做,每個人都會被cue到,每個孩子都好投入地仔細聆聽,連輔導老師都期待著孩子們被點到時,究竟會發出什麼創意之語……想不到是他們帶給大人這麼多歡樂和回憶,彷彿是大人去參加孩子所主辦的夏令營!真是如同課程名稱一樣地「擊時歡樂」呢! 緊湊的課程中,孩子們都達陣,真的潛力無窮。音樂會結束後,甚至有家長帶著小孩來找老師,說他的孩子去年第一次在夏令營接觸合唱,後來發現很愛唱歌,就開始加入學校的合唱團,覺得唱歌很開心,離去前特地來約定明年再見。老師自己在聽到合唱團唱「快樂天堂」時,莫名的感動,眼淚都噴出來了。 第二次來參加的孩子,已清楚音樂會狀況,主辦單位也熟知他們的程度,可以做適當的曲子分配。孩子們充滿了自我期許,每個都先在家練好來參加。而第一次合奏,對孩子有難度的複拍雙打擊曲子,當終於合起來的那一刻,老師也被安慰到,幾天的疲憊都值得了。對老師們而言,在兵荒馬亂的人生中,一年一度到演藝廳接受孩子們的音樂洗禮,也是一種幸福。 第一次參加的孩子,有的在第一天要找媽媽,有的因怕生而哭,但是到了下午就已經被成功地轉移注意力。最後一天的音樂會,都能順利上台完成演出,甚至被激發出學習動機,認為明年自己一定能做得更好!也有人認為,光是能彈奏到造價不斐的大小管風琴,就已物超所值。另有小孩因幾天下來交到好朋友而開心,也有小孩捎來卡片,寫著:每堂課都很有趣,每天的午餐與點心都很可口。是的,除了強大的師資群,我們還有超強應變力的超人總務組;每一餐都讓孩子吃的開心滿意的餐飲黃金三人組。 家長看到孩子認真去執行並完成一項事情,看到孩子的進步而感動。老師則是看到孩子合力完成演出而感到勞累瞬間被療癒。夏令營完全呈現老師因材施教的經驗,以及對孩子的信任與欣賞,讓他們自然發展出自己的樣貌。孩子從夏令營中感受真實的快樂,從彼此身上追尋最大的美善,對舞台的尊重也要從小培養,使他們成為明日的優質公民。 我們彼此懷著滿滿的回憶、滿滿的期待,明年再次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