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德行跡之二〡Lüdingworth,Wilde/Schnitger管風琴,St. Jacobi教堂 (上)

Lüdingworth (呂丁沃斯), 是一個有著「田園沼澤地」美譽的寧靜小村落,而位於此地的St. Jacobi聖雅各大教堂,是一幢建於1200年左右的羅馬式石頭建築。它的內部裝飾色彩斑斕,富麗堂皇。走進教堂正門後,映入眼簾的,是各式各樣的彩繪圖案,牆壁上,天花板上,還是閣樓上,應有盡有。彩繪圖案別具一格,無論是飛禽走獸,還是花草樹木,都極盡視覺焦點。而牆壁上各式各樣,作工精美的壁畫和立體的壁畫邊框,極盡奢華、讓人歎為觀止。教堂內裝的巧奪天工,讓人對雕琢工匠的精湛技藝肅然起敬。正對著祭台的,就是安置管風琴的閣樓和一座施尼特/王爾德(Schnitger/Wilde)管風琴。它擁有一個清新的牛油果綠色的琴身,和北德春風般清麗的氣質相得益彰。這台琴始建於1598年,至今仍被視為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北德管風琴建造藝術的典範。

這台樂器的前身,由奧特多夫(Otterndorf)的安東尼斯·王爾德(Antonius Wilde)於1598年建造,擁有20個音栓。王爾德師承漢堡管風琴建造師漢斯·謝勒(Hans Scherer)一派。這台樂器一直以來都由來自倫登(Lunden)的托比亞斯·布魯納(Tobias Brunner)和來自呂北克(Lübeck)的邁克爾·貝格(Michael Beriegel)保養和維修。直到施尼特(Arp Schnitger)在1682年,進行擴建,包括增加音栓音色、腳鍵盤、正風琴(Brustwerk,裝在彈奏者的正前方),以及新的背風琴(Rückpositiv,裝在彈奏者的背後)。自1998年以來,它的調律系統一直保持「中全音律」(註: 以純大三度為基礎,可以因調性關係移動純大三度的位置,巴洛克時期常用,不適用所有的調式)。雖然這為會眾唱詩帶來固定音調上的複雜性,但為了保留管風琴的原貌和傳承聲學的傳統,教堂依舊保留這樣的古調律法。

我們的大師姐,安娜.紹爾(Anna Scholl)盛情接待了我們。她來自古老東方的黎巴嫩,而後求學於德國斯圖加特,學習歷史鍵盤演奏與教堂音樂,師事Jörg Halubek教授。畢業後,再赴瑞士巴塞爾聖樂學院(Schola Cantorum Basiliensis),跟隨巴洛克管風琴大師沃夫岡.蔡赫(Wolfgang Zerer)學習歷史管風琴演奏。現任職于Lüdingworth和Altenbruch的兩個教堂的樂長與音樂總監。師姐帶領我們上了管風琴所在的閣樓參觀,並為我們做了簡要的介紹。

這台樂器由於教堂整體高度和空間的限制,琴身不似之前施塔德(Stade)的樂器那般魁梧 (施塔德介紹請參考https://www.orgelkidstaiwan.org/2021bloglist/),而是略顯扁平。琴身的外觀左右並不完全對稱 (附圖5),但卻不影響它的音響效果。琴的右上方天花板上,掛著一尊飛翔的,吹著號角的天使雕像(附圖6),似乎象徵上帝託祂的使者給人間帶來驚艷絕頂的樂器和美妙的音樂。

製琴師施尼特(Schnitger)在管風琴閣樓的欄杆位置,將兩個獨立的多邊形腳鍵盤音管塔和背風琴(Rückpositiv)放置在大約相同的高度。音管塔與主琴身部分略為分開,淡綠色的基底配上琴箱四周紅棕色的耳形雕刻裝飾,再加上琴身輪廓鑲著淡色金邊,端莊典雅。考慮到教堂的音響效果偏乾,製琴師施尼特將琴身包裹得稍微密封些,以增加樂器本身的迴響和音量,而音管上亦可以清晰地看出歲月留下的斑紋烙印。這台琴有三層手鍵盤,一層腳鍵盤和35個音栓,是個中型,聲場佈局合理的樂器。整個演奏台的設計古典,精緻,手鍵盤的全音鍵用黃楊木製成,黑鍵則用烏木,充滿結實、堅固、古樸時光的質感。(待續)

文:柯可心 (就讀於斯圖加特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學習大鍵琴、西方早期音樂Early Music、與管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