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遊-海德堡名琴之旅 (1)

內卡河畔的海德堡,一座人傑地靈的城市。記憶裡第一次和母親遊歷海德堡,已然是4年前了。見證著滄海桑田的古老街道,古香古色的房屋,和歷史悠久的海德堡大學和城堡,都讓我魂牽夢繞。走街串巷間鬼使神差地走進一座教堂,目光所及之處,一座白色的管風琴如同一位白衣仙女,赫然印入我的眼簾,從此深深烙印在我腦海中。我從來不知道教堂的名字,也不曾妄想還有一天能夠與她重逢。但命運的機緣終究讓我與她再次相遇了。

2021年的5月24日,春光正好,故地重遊,在學校教即興演奏和教會音樂專業課程(包括: 管風琴、即興演奏、合唱指揮、天主教禮儀、神學理論、天主教會眾聖詩、格里果聖詠) 的老師馬庫斯.烏爾(Markus Uhl)的引薦下,我們走進了這座,我第一次知道名字的Jesuiten教堂,並參訪兩台由瑞士管風琴名廠庫恩(Kuhn)製造的管風琴。一台純巴洛克式,建於2014年,參照安斯巴赫(Ansbach)的聖甘伯圖斯(St. Gumbertus)教堂的威格勒布(Wiegleb)管風琴而建;另一台建於2009年,則是現代感十足的交響式樂器。

Kuhn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音質。它繼承了德國南部浪漫派時期著名管風琴建造師埃伯哈德·弗裡德里希·沃爾克(Eberhard Friedrich Walcker)的製琴特點。1863年,約翰·內波穆克·庫恩(Johann Nepomuk Kuhn)作為沃爾克的雇員,為曼內多夫(Männedorf)的教堂新建樂器時,與蘇黎世結緣,並決定留下來成立自己的公司。短短的幾年,便打響了自己的名號,其代表作有:蘇黎世音樂廳(Tonhalle, 1872)、聖加侖大教堂(St. Gallen Cathedral, 1875, 附圖7)管風琴、和蘇黎世老城區裡大教堂的管風琴(1876)。在聲音和技術方面,約翰·庫恩則繼承了他南德的文化傳統。他專門製造機械式,圓錐體滑閥(Kegelladen)系統的管風琴樂器 (附圖8+9)。同時為了大型樂器更容易演奏,使用了Barker氣動式減壓(Pheumatische)系統。

為了緊隨時尚潮流,Kuhn的管風琴琴身通常採用新哥德式風格 (註: 是對早期哥特式風格的復興。借鑒了早期哥特式建築的一些元素,比如尖頂拱形的形狀。附圖10),並謹慎地融合了其他復古主義風格。約翰·庫恩去世後,他的獨子卡爾·希歐多爾(Carl Theodor)於1888年接管了公司。他花了數年的時間在法國,德國和北美旅行、工作、和學習,故庫恩家族很早便有了國際化的視野。法國名琴Cavaillé-Coll的作品尤其給希歐多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他也傳承、結合法國管風琴的頂尖品味。Kuhn管風琴在聲音和技術上不僅堅持早期古管風琴的傳統理念,也不放棄對浪漫主義,和交響式聲響的熱愛。並依據文物保護及科學原理堅持對各個時期有價值的樂器進行修復,是一個備受讚譽的管風琴建造大廠。

斯圖加特到海德堡只需短短的40分鐘,下了火車坐上巴士後,沿著內卡湖的街道向山上走,熟悉的山路,橋樑,風景,刹那間,回憶排山倒海而來。由於海德堡的疫情有明顯好轉,故政府批准解封,大小商店,餐飲業又恢復了往昔的繁華,我已經一年多沒有經歷如此熱鬧的場景了,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開懷暢飲的年輕人,笑著打鬧的孩子們,一時間讓我感覺來到了另一個世界。耶穌會教堂(Jesuiten Kirche)坐落于市中心的大學廣場(Universitätplatz),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式天主教堂,也是當地最大的教堂。

它興建於1712—1759年,並於1870年到1873年重新設計內部結構並擴增新巴洛克式的鐘樓。它的外牆是高雅的紅砂岩,內部中殿成正方,潔白的基調,巴洛克式的白,金雕花,充滿著聖潔與高雅。教堂挑高充足,採光極佳,使得內部很明亮,著實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敬拜場所。和一般教堂的東西走向不同,此教堂是南北走向,教堂裡雕刻精美的祭台和講壇,過道上掛著的14站十字架苦路畫像,讓這座美麗的教堂成為一個精緻的藝術品。

馬庫斯.烏爾老師熱情地迎接了我們,並帶我們前往上方閣樓裡的主琴。他早年在弗萊堡與魏瑪音樂學院學習教會音樂,管風琴和即興演奏,而後在海德堡和埃森學習音樂學和哲學,並多次在管風琴即興,禮拜即興演奏比賽中獲獎。目前任教于斯圖加特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和海德堡教會音樂學院管風琴即興演奏和天主教聖樂學專業。是位專業優秀,又風度翩翩的紳士。(待續)

文:柯可心 (就讀於斯圖加特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學習大鍵琴、西方早期音樂Early Music、與管風琴)

▍繼續閱讀其他部落格文章

▍部落格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