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George Ritchie一席談 (下篇) 之1

與George Ritchie一席談 (一)

本刊委請Dr. Alain Truche (DMA, student of Dr. George Ritchie at UNL.) 聯繫本文作者 Dr. Paul Barte與TAO雜誌授權翻譯轉載,在此一併致謝。

『You have the Guild’s permission to post the article on the Orgelkids Taiwan Facebook page. Copyright 2020, by the American Guild of Organists.
Reproduced by permission of The American Organist magazine.』

George Ritchie身兼管風琴演奏家、名師、作者、巴哈研究學者,在管風琴專業領域貢獻卓著。他留下了整套由Raven label公司錄製的巴哈管風琴作品的完整錄音,他和George Stauffer合著了《Organ Technique: Modern and Early》這本書,在美加及歐洲地區廣獲採用。他在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任教長達34年,影響好幾百名管風琴學生的一生。Ritchie和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多年同事Quentin Faulkner一同開辦了管風琴與教會音樂的綜合課程,並首創一系列極為成功的管風琴研討會,邀請許多世界知名專家共襄盛舉。

Barte:你和Quentin Faulkner合作了好一段時間,而且同時退休。你們兩個人在系上的職責是怎麼區分的?你們不同的職責如何充分發揮各自的專長?他對你而言是個怎樣的同事?
Ritchie:我的職業生涯中最幸運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服務的三十四年裡,除了頭兩年以外,Quentin Faulkner一直都是我的同事。他是1974年到任的,我們同時在2006年5月退休。我們跟隨Myron Roberts的典範,自視為一個團隊。我們兩個人的教學工作都有一半是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學生的一對一管風琴課,在我們的鼓勵之下,有許多學生在攻讀學位期間分別跟我們兩個人學習。Quentin和我每個星期也會和所有的管風琴學生聚在一起,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彼此討論、師生輪流演奏。我或Quentin在準備演出某個樂曲、演奏給學生聽之前,經常會先彈給對方聽,好得到回饋,這都是希望讓學生們得到一種觀念,就是我們都是這個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分子,而研究歷史和理論對於實際的演奏會帶來莫大的幫助。我們試著讓學生明白,最好能盡量認識每位作曲家創作時所針對的管風琴有什麼特點、運用了哪些不同的音樂風格和演奏技巧,這並非為了模仿古時的演奏家,而是要運用所學作為激發創意的途徑。除了一對一教學以外,Quentin也教授教會音樂課程,我則教授管風琴作品課程,此外我們也都教一般的音樂史和音樂作品課程,並且開發出針對大學部非音樂系學生的「音樂體驗課」,由我們共同擔任,深度探討少數幾部音樂作品;此外還有針對音樂系全體大一新生的「音樂的解析聆賞」。我為研究生和大學生開設的課程還包括巴洛克音樂、浪漫派音樂、巴哈的生平與音樂,還有音樂學院博士生必修的巴洛克演奏練習專題研討。我和Quentin都很喜歡迎接挑戰,為非音樂系大學生、音樂系大學生和研究所學生開設各式各樣的課程,而且無論是一對一或十到四十五人大班的管風琴或大鍵琴課,我們都樂在其中。我們都演奏也都做研究,只是我比較著重演奏而他著重研究。對我而言,能夠在教學、演奏、研究上達到這樣的成果,正是因為有Quentin Faulkner這位心思敏銳又互相切磋的同事助我一臂之力。

Bart:我知道你和Quentin在內布拉斯加大學推動的工作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項目就是創辦一系列非常成功的管風琴研討會。這項工作是怎麼開始的?我想你對於這個部分一定有非常多珍貴的回憶,而哪些事情讓你留下最鮮明的印象?
Ritchie:我們認為要推廣尖端的管風琴學術,有一個最棒的方法就是舉辦為期三天的研討會,針對某一個主題,邀請一到三位重量級大師來演講、演奏、教授大師班、參與小組討論。從1977年到2005年,我們總共舉辦了二十四場這樣的研討會,報名參加者來自全國各地,研討會涵蓋的主題五花八門:關於世界各國和各個歷史時期的管風琴演奏;關於各別作曲家如布克斯特胡德(Buxtehude)、巴哈、佛朗克(Franck)、雷格(Reger)等;關於歷史上特定的管風琴類型,例如法國浪漫派、德國浪漫派、美國交響式;關於其他各式各樣當代和歷史性的主題,例如管風琴教學、管風琴與音樂廳、管風琴編曲、從古至今的樂曲改編等。第一屆的主題是「管風琴與德國浪漫樂派」,邀請到Wayne Leupold和Robert Schuneman,探討十九世紀晚期到二十世紀早期多位指揮家、鋼琴家和歌唱家的實況錄音,顯示出我們在二十世紀晚期對於浪漫派演奏風格許多面向的認識,與浪漫時期的演奏家實際上使用的方式是相反的。Leupold和Schuneman在演說、音樂會、討論課、大師班當中,呈現出在這些錄音中所聽到的浪漫派管風琴演奏方式的意涵。我們在1978年首次舉辦以北德管風琴學者兼演奏家Harald Vogel為主題的研討會,名為「管風琴與北德巴洛克」,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大批與會者。1980年那次則以「巴哈與管風琴」為主題,以Christoph Wolff、George Stauffer、Ernest May等巴哈學者的演講與討論,結合Quentin和我擔綱演出的音樂會,結果大獲好評,因而哈佛大學在大約一年後依樣畫葫蘆,也邀請這三位學者進行基本上同樣的課程。我們最後兩屆的研討會算是抱負最遠大的,舉開地點不在校園而且邀請更多人參與。2002年那次的主題是「巴哈祖國的巴洛克管風琴」,在德國舉開,內容包含音樂會、大師班,還有針對巴哈彈過的幾座管風琴的演講,尤其是在瑙姆堡(Naumburg)的那座由Hildebrandt建造的著名管風琴。2005年是最後一次研討會,主題為「管風琴扮演宗教與文化的鏡子:氣質、聲音和象徵」,舉開的地點是奧馬哈市(Omaha)的聖西西里亞主教座堂(St. Cecilia Cathedral),使用當時Pasi在此新建的管風琴 (附圖),另外也在南達科塔州韋米里恩市(Vermillion)的國家音樂博物館,內容包含超過十場演講與演奏。我們每一屆的研討會都會在《The American Organist》和《The Diapason》這兩份全國期刊上得到評論,我們也深信這些研討會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把管風琴、管風琴音樂、管風琴音樂演奏的最佳學術成就散播出去。(待續)

本文出自”Interview with George Ritchie in February 2020 issues of TAO”

中譯: 劉思潔 (專業翻譯,Orgelkids Taiwan文字同工)

▍繼續閱讀其他部落格文章

▍部落格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