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圖加特2019年管風琴音樂營紀要 Part I續篇

大師班課程紀要

Daniel Roth教授大師課
Daniel Roth是公認的詮釋法國浪漫派作品的權威,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五天的課程主要圍繞以Franck, Widor, Vierne等作曲家為代表的法國浪漫派作品進行授課。他不僅對於法國浪漫派時期各種社會,政治,音樂背景進行介紹闡述外,更著重強調法式圓滑奏的重要性,並且,針對相關的手鍵盤指法亦做出解釋和糾正。例如:如何有效地,正確地轉指;如何通過和聲的進行,找出大樂句,從而做出正確的圓滑奏;音與音之間不能有太多的間隙,而且要圓滑進行,因此指法的設計非常重要,沒有好的指法設計,無法彈奏出好的音樂;相同的節奏和旋律,盡可能使用相同的指法。五天的課程中,他無時無刻向我們提醒法式浪漫派的精髓〜Legato的運用。像法語那般,甚至有些“拖泥帶水”般的充滿歌唱性的Legato。大師是個和藹可親的人,耐心的指點著我們,碰到暫時無法馬上做到的同學,他都耐心地等待,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什麼叫做,「大師風範」!

Ludger Lohmann教授大師課
傑出的管風琴Lohmann老教授是德國詮釋巴赫作品的泰斗級人物,在五天的課程中,他彙整大家上報的曲目進行排序,盡力讓每個人都有接受指導的機會,崇高的師德讓人肅然起敬。在他的大師課中,他十分清楚地向學生們解釋諸多管風琴彈奏上的“疑難雜症”。例如: 如何正確地調整坐姿、如何科學地調動全身手腳的統合協調、如何有效地運用手及手臂的力量等….。在音樂詮釋方面,老教授才高八斗,博覽群書,向大家講解了許多與曲目相關的重點背景知識: 如巴赫聖詠前奏曲中數字的含義,歌詞的意義,當時相關的音樂評論、相關的背景知識等。他特別強調音樂的歌唱性,在教學中,幾乎每次都隨著音樂高聲歌唱,從歌唱中找到樂句的走向與旋律線條。至於音栓的運用,他放手給學生更多的空間,讓學生找到自己想要的,喜歡的音響效果!教授從節奏處理的細節,把巴赫Prelude變成一首很精緻、很宏大的曲子。在巴赫相同樂句或是重複音的部分,在奏法上一定要做區分,才能表達更好的音樂情感。彈賦格手指要清晰,不能像前面那樣連、要有顆粒感。但又不能太短,在什麼樣的環境時值要彈多少、這些都要掌握的很好,因為管風琴的觸鍵是無法演奏強弱的,音符的時值就格外重要。短倚音和長倚音一定要明顯區分,按照節拍進行,這樣更有助於找到曲子律動。(附圖1)

Helmust Deutsch教授大師課
孟德爾頌專題: 三首管風琴奏鳴曲,在304「德式浪漫派管風琴」以及450「Bach Organ」兩個琴房授課。Deutsch老師說孟德爾頌受巴赫影響頗深,所以應將曲子用巴赫式的規律、節奏穩定的方法演奏,但同時也要兼具一些浪漫風格。Deutsch老師說,在他用巴洛克音栓較多的琴上演奏孟德爾頌時,會把音色做得儘量浪漫一些;但在浪漫音色的琴上則反之。這讓我們感到很有意思,我們感受到了孟德爾頌介於古典和浪漫派之間的魅力。因此,Deutsch老師將圓滑奏,歌唱性更強,更豐富的第二首與第三首奏鳴曲安排於304德式浪漫派樂器的琴房,這台琴有豐富的、不同材質的柔和8英呎音管,強調了孟德爾頌音樂歌唱的流動性。在演奏技術上,他更強調一些傳統的鋼琴技術,讓演奏者更加訓練做到自然的legato。而在450 Bach Organ管風琴琴房中,他則選擇了傳統的第四首奏鳴曲,在legato之餘,更強調樂句中之小細節,例如運音法(Artikulation),乾淨的處理音符、分句,以保持樂曲整體的穩定性。(附圖2,3)

Jörg Halubek教授大師課
Jörg Halubek教授主要的教學領域在巴洛克以及早期音樂作品。他是此次唯一一位全程教授巴洛克作品的教授。除管風琴作品外,還傳授相關簡要的大鍵琴彈奏。在五天的大師課中,他強調根據當時演奏傳統,正確地詮釋樂曲。例如,時值的靈活性與伸縮性的運用;注意運音法(Artikulation)的基本規則;訓練數字低音的彈奏;以及基本節奏,舞曲韻律的探尋等等。同時,大鍵琴同步教學,展示了同一時期,不同樂器及其不同的性能,讓學員開啟了大鍵琴演奏完全不同的審美細節世界,進而更加瞭解音樂的特性,例如: 不同的觸鍵及記譜法等,讓大家對各個時期的作品演奏技巧有了新的理解。

Johannes Mayr即興演奏大師課
Mayr教授的即興演奏大師課十分的隨心所欲,他根據不同時期以及不同的曲式類型分配上課內容,主題是「現代派的即興」。教授詳細的講解了古老音樂的中古調式。告訴我們一系列的即興演奏法,讓大家對即興既有了框架認知,也有一定的細節掌握。教授先為大家介紹了即興演奏的幾個要素:節奏、旋律及和聲,再為大家由簡到繁做了不同的示範。他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在多利亞等中古調式中,通過構造不同音程、和弦,轉調等手段,演奏出多種可能性,以巴赫、德布西、拉威爾、梅湘等多位知名作曲家為例,分析了幾位作曲家不同的和聲特點及個人特色,並帶領同學們運用全音階、增三和弦和大三和弦的結合及“梅湘式”音階進行即興練習。特別針對教會調式進行即興演奏。他希望我們不畏困難,大膽嘗試,從最開始的多利亞調式逐步往上類推,從手鍵盤的類比,模仿開始,腳鍵盤簡單的八度,五度,屬和弦到主和弦彈奏,到和聲的發展與變化,音型的擴增,進而形成一首較完整的小作品。這對入門者來說,也是一次很特別的演奏學習經驗。

【特別專題:Passacaglia舞曲】

帕薩卡利亞是一種來自伊比利亞半島古老的舞曲形式,從古至今,無數作曲家利用這一形式進行各種創作,留下大量的優秀作品。而巴赫的管風琴作品「Passacaglia」BWV582更是這一舞曲形式的經典。此曲創作於1706年至1713年之間,無論是曲式,還是音樂內涵都是同類作品中的佼佼者。今年音樂營選擇以這首曲子作為專題,不僅討論它不同詮釋的可能性,亦同時擴展到,以Passacaglia舞曲形式進行創作的其他作品的研討。每個老師都會開設一節相關的講座,不只專注於這首作品的彈奏,更附加上其他相關延伸知識的教學。

首先進行的是Helmut Deutsch教授的專題講解。他由曲式分析的角度切入,對整首曲子的織體架構,和聲進行,踏板低音部的動機,變奏音型的變化進行分析,找出每個段落的整體特點,以及特殊細節之處,讓演奏者對全曲的架構及不同段落的特徵有更清晰的瞭解,進一步輔助彈奏者的音樂詮釋。他的分析非常細緻入微,幾乎是每小節每小節的講解,一邊搭配學生的演奏,讓大家直接地聽到樂曲的走向,變化與發展。

隔日,是由Jörg Halubek教授授課。他從擅長的早期音樂領域切入,帶領我們從帕薩卡利亞舞曲的源頭出發,特別提到了巴洛克早期代表作曲家——蒙特威爾第的聲樂作品。從歌詞的內容及含義,所對應的音程,和聲的進行與頑固低音組織形式,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清晰的帕薩卡利亞發展史。讓我們更清楚地瞭解那個時代作品與歌唱的緊密聯繫,讓我們更加明瞭鍵盤作品中的一些寫作模式。同時,他亦提到了巴赫的前輩,Buxtehude的帕薩卡利亞,夏康舞曲,從中對比兩首曲子之間的異同。

第三天,Ludger Lohmann教授則是回歸這首作品,請有準備此曲的學員進行彈奏,針對這首曲子,及每位演奏者的彈奏,進行有關音樂性與巴赫寫作邏輯思維的交叉講解。

最後一天的總結中,由校長Regula Rapp女士親自主持。四位教授就此專題課程中所涉及的相關知識進行總結陳述。這首作品,不僅僅是巴赫頂尖才華的結晶,更是融匯無數前人智慧不斷創新的樂曲。在演奏詮釋上,無論是浪漫派的感性,還是原汁原味的歷史理性的演出,都是可行的。音樂的基本創作模式,換言之,一首曲子是怎麼被創作出來的?似乎是一個最基本的話題。時至今日,對於古典音樂,我們是否依據傳統的觀念進行演奏?亦或是,我們利用當代的詮釋法,使他們與時俱進,這個話題,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們似乎都沒有一個定論。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似乎是能讓一首樂曲煥發出更加迷人、展現豐富魅力的最好方式之一吧?

音樂節的Part 2則是前往參觀多瑙河畔周邊小鎮古蹟教堂的百年管風琴、演奏這些歷史古琴及其音樂會賞析。(待續)

撰稿人:柯可心 (就讀於斯圖加特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學習大鍵琴與西方早期音樂(Early Music)

▍繼續閱讀其他部落格文章

▍部落格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