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工作室~南德巴洛克修道院的17世紀歷史管風琴

重返曾經的歐洲古樂人生,在歷史的遺跡裡聽見原始的巴洛克聲響。
於南德巴伐利亞Niederschönenfeld的13世紀古修道院,彈奏三百年前的早期巴洛克歷史管風琴。
鋪張華麗的早期巴洛克裝飾,像金色藤蔓一般覆蓋著修道院的宏偉大殿和管風琴,與古樂器相關的巴洛克油畫,如:文藝復興角號,大衛王撥奏豎琴,與聖西西利雅彈奏管風琴的古繪畫毫不掩飾的吸附在操作檯的四周。
歷史管風琴的笛鳴之聲有著那種說不出的溫暖和厚實感,雖然厚實的鍵盤帶有明顯大聲的機械聲,但也讓人感到一種”人性”的存在感,
在巴洛克時代,管風琴是為了管風琴而存在,不只是一個模仿交響樂的樂器。
歐洲的早期歷史管風琴,許多會調至純正三度的中全音音律,跟同時期各種的早期巴洛克管樂器一樣,雖然有轉調限制和與現代普遍習慣的音律有相當大的差異,但其和諧與色彩之美是無可比擬的,色彩豐富鮮明,底藴厚實是這些歷史管風琴傲人之處。
同時,管風琴因為能手腳並用,如雙鐵共構一樣的多聲部彈奏,對於巴洛克作曲家是非常重要的必學技能之一,認識管風琴會是一條走進巴洛克古樂大門的一串金色鑰匙。對我來說,管風琴甚至是貫穿和見證人類歷史的樂器之一。
南德的早期巴洛克管風琴師傅- 保羅·普雷舍(Paul Prescher)於1683年建造這台獨具代表性的巴伐利亞巴洛克管風琴,在那個樂器形式還沒統一的時代,樂器工匠們像是賈伯斯一樣的設計出各種極富創意和絕美的古樂器,許多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和失傳的精湛工藝。
這台古管風琴獨特之處在於,它的正背面也有一台像鏡子反射一樣的管風琴坐檯,是一台前後對應的雙琴設計!
經過了百年的歲月,琴的狀況逐漸老舊失修,許多故障發生,甚至還被被白蟻給感染過,之後有些許的主要部分仍必須被打掉重練。
在歐洲古蹟文物的保護下,許多管風琴專家親臨修道院進行評估修復的工作,到今天才能讓如此早期巴洛克的歷史之響再度重現於21世紀的世人面前。
影片為十六世紀義大利作曲家-Frescobaldi 富雷斯可巴第的兩段”莫妮卡” 變奏曲 partite sopra la monica
敘述一位年輕貌美的小女孩,被迫成為修女的故事,這是文藝復興至巴洛克時期流傳歐洲的熱門歌謠旋律。
(感謝德/台古提琴演奏家Viktor Töpelmann的導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