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2017第5屆 “Organo Duo” 國際管風琴重奏比賽(俄羅斯)

比賽簡介

大師班片段

學習管風琴是留俄六年的意外收穫,而參加管風琴比賽更是從未想到的體驗。

以莫斯科為主要據點的我,鮮少有空到處趴趴走;更別說俄國之大,有太多太多在旅遊雜記中都不一定找得到相關資料的小城市。

那年是三年級、管風琴教授在寒冬的某堂課上,「強力」遊說我跟他們一起去參加2017年5月的比賽。比賽地點在一個名為孔多波加 (Kondopoga) 的城市─當下我聽了好多次還是聽不出來到底這城市是哪位、怎麼拼、在哪裡……一頭霧水加上滿臉問號,只知道教授說除了每個人要演奏兩首獨奏曲目外、還要倆倆兩一組組「重奏」,要我趕緊下定決心、他會幫我找夥伴。

現今的比賽以大量的獨奏為主流,室內樂、重奏的編制哪怕在鋼琴上數量都遠遠不及獨奏比賽。管風琴重奏?這到底是怎麼樣的比賽?

抱著好奇和五月勝利節放假可以順道出遊的小雀躍之心,很快地查出資料、準備去玩玩。查了地點之後才發現真是不得了,我竟然要去一個連很多俄國人都沒聽過的地方比賽─孔多波加距離莫斯科不近也不遠、要搭約13-18小時的隔夜火車。於是,開學沒多久、三月便預先訂下了來回火車票,等著探訪奇妙的未知城市。

這個重奏比賽每兩年一屆、參加的那年剛好是第十年、第五屆的比賽。地點位於孔多波加的藝術宮 (Дворец искусств)(附圖3),在其音樂廳中配有兩台管風琴─大台的有64個音栓、四層手鍵盤,以十九世紀德國管風琴為雛形,是俄國西北地區最大的管風琴之一 (附圖1);小台的則仿法國巴洛克管風琴的設計。雙管風琴的配置,使得孔多波加成為管風琴重鎮,因此重奏比賽選在這裡進行;除了管風琴四手聯彈外,參賽者也可以演奏雙管風琴編制的曲目。除了賽前彩排、比賽、及賽後音樂會外,整個比賽以小音樂節的形式進行,中間配有大師班、音樂會等活動供當地民眾及外地的音樂家們參與。
我與一位主修管風琴的大男孩組成一組,兩人各自演奏約10分鐘的獨奏曲目、再聯彈約10分的曲目。比賽允許改編,因此可將獨奏曲改編為聯彈或雙管風琴。
在練習過程中可說是狀況不斷─我們的聯彈曲目是卡門組曲,光是將鋼琴四手聯彈的譜配給管風琴就是一個大問題;教授更要求要改編組曲的銜接、讓音樂更有張力和創意。
最後,在勝利節期間,一行人搭上傍晚出發的火車、十幾個小時後終於抵達孔多波加。

相較於莫斯科這種國際級大都市、這小城顯得非常荒涼。到站後,主辦方派了人來接我們,沒多久時間就到了下榻的旅館。約半小時後,又馬上前往走路即可到達的音樂廳進行彩排。
每組有40至60分鐘的時間可使用,但這裡的「大個頭」對我們而言都是超級陌生的;兩人合計整整30分鐘的曲目,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音栓配置著實是一大挑戰。教授不斷在台下吼,我們一邊手忙腳亂地用有色便條紙標好音栓、一邊熟悉場地。加上這台琴的腳鍵盤弧度設計跟在學校常用的琴不同,一開始我一直踩錯、無法適應。終於,我們在興奮和錯亂中完成了所有曲目的標示→這是我們班上用的神奇音栓標示法…很粗暴但也很視覺、讓音栓助理不太容易搞混(附圖2)!結束一天的行程。隔天下午就是正式比賽。

到當地第一天覺得這裡人口好稀疏、路上都沒見到什麼人。但比賽那天,卻意外發現湧入了不少人潮,有當地居民、也有附近音樂學校及音樂院的師生們,彷彿把這個小城裡的所有人都聚過來了。

比賽當下的感覺已經有點模糊了、只記得很緊張,但自己獨奏的巴赫聖詠+巴赫賦格都完成得不錯、聯彈組曲也比彩排時好;而台下熱情的聽眾及掌聲更深深留在腦海裡。完賽當晚便宣布了成績,我和厲害的夥伴拿了音樂院組的第二獎、也獲邀參與最後的賽後音樂會。音樂會更是誇張,音樂廳擠得滿滿滿─完全沒想到這樣彷彿與世隔絕的地方會有這麼多人來聽售票音樂會!

再隔天,我們跟著教授前往主辦方之一的葛拉組諾夫音樂院 (Petrozavodsk State Glazunov Conservatory) (附圖4) 拜訪、還去了類似國家風景區的基瓦奇湖 (Kivach) (附圖5、6) 以及孔多波加最有名的小教堂。最後再以俄式速度趕火車回莫斯科、以充實的四天三夜結束奇妙的比賽之旅。

文: 林家綺(國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紀念音樂學院,鋼琴演奏碩士。教育部留學獎學金正取生。)